王小芳20141215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647030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小芳20141215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小芳20141215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小芳20141215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小芳20141215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小芳20141215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小芳20141215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方教案平顺中学 王小芳一、 导入投影前方照片直接导入。师问: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的作品,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他们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师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抓住了“眼神”这个细节,不过对男主人公的着墨还不够。生2:我认为那个手托下巴的男人的眼神神秘而迷离,可能他是离家,前方对他来说是未知的世界。生3评:或归家,或离家,都有可能。我看到了破旧的车厢,感受到一路的风尘和人们疲惫的灵魂。破旧的车厢就如同他们心灵

2、的创伤。师评:这位同学能捕捉到照片的神韵。好的摄影作品总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和想像。那么曹文轩先生由这幅摄影作品联想到了什么呢?(出示课题,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出示问题组一。)二、学习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及其特点,学习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人生是场苦旅”的深刻涵义。3、通过与文本对话,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三、出示问题问题组一1、 摄影散文充分体现了联想的魅力,请找出作者看过图片后联想到的三个结论。(师问)第2组:我认为曹文轩先生联想到了三个结论:(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2)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3)人

3、的悲剧性实质师语: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完整、全面。人为什么要离家?人生旅途的痛苦何在?请大家看下面两个问题组。(出示问题组二和三)请大家用5分钟来讨论这五个问题。问题组二1、 “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第8组:经讨论,我们组认为有四个原因:(1)因为人类祖先迁徙的习性;(2)还有外界的诱惑;(3)现实的无奈和压迫;(4)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生4追问:这四点原因中哪一点是最关键的原因呢?为什么?第8组:我认为是第4点原因,因为只有它能充分体现人的主动的精神追求(学生应抓住“克制不住”来分析)。生5追问:你能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第7段吗?生6朗读。(提示:读出“人的主动的精神追求”的

4、味道)(全班掌声)师语:大家为什么鼓掌?谁能对刚才的朗读进行点评?第9组:这位同学读得很入味,读出了新奇和兴奋的语气。那么人生之旅的痛苦又表现在哪里呢?2、 第10节中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苦”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实质上”能否删去?为什么?第6组: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皮肉之苦,二是精神之苦。路是坑洼不平的,车厢是拥挤不堪的;旅途中的心情是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和索然无味的。“实质上”不能删去。因为苦旅具体的说是境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

5、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也就是说人生旅途不但有皮肉之苦,更有精神之苦。在这里,文章已由具体写向抽象了。 生7:这很像我以前在文章中读到的一个词语“终极关怀”。第6组追问:什么是终极关怀?生7:终极关怀就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的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了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补充:简单点说终极关怀就是我们对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完美

6、的思索,这些就属于终极关怀,因为这些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曾有一篇文章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生8追问:能举个例子吗?生7:(1)歌曲橄榄树里的唱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2)史铁生在地坛里始终思考着三个问题:关于生、关于死、怎样活。(3)少年郁达夫曾经在家乡的富春江畔看船来船往,年纪小小的他有一天突然发问: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还有3、人的“悲剧性”实质在原文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师语:大家补充得非常精彩,看来读书确实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与内涵。那又怎么理解第三个结论句呢?)第7组:经讨论,我们组认为有三个表现:(1)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

7、,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3)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生9追问:怎么理解“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第7组:这句话说明了希望与理想可望而难即(难以达到或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诗说明了人生是一场苦旅。生10追问:“前方”难即,那就退回往昔的“家”吧。第二个表现又作何理解呢?生11:我认为家园是我们精神永远的依恋和归宿,不过人对家园的依恋又很奇妙,这种依恋可能仅仅附着在对一口甘泉的清甜记忆上。曾读过一篇文章,我十分赞赏作者的观点,作者说,我们与其说自己恋乡,不如说是自恋,那是在悲悼自己在故乡流逝的青

8、春与韶光。我们把生命最初最美的抛洒在家乡了。生10:第三点又怎么理解呢?生12:我认为:为讨生计、闯世界而漂泊流浪的人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他心中相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就像初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故乡,鲁迅长大后回到故乡,遇到儿时最要好的玩伴闰土,两人还是无话不说的知己吗?不再是了,闰土在鲁迅面前变得拘谨而木讷,似乎快要成为熟悉的陌生人了。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别人看到的是变了的你,精神家园是难觅难归的。生13发问:这样是不是就意味渴望外出与思念家乡构成了一组永恒的矛盾呢?问题组三 1、人们离家,

9、迈向前方,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又频频回首,怀念家乡与故园,因为那里曾是我们的精神的栖居之所,那么渴望外出与思念家乡是不是构成了一组永恒的矛盾?第1组:经讨论,我们组认为这并不矛盾。例:天地宇宙间,“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辩证看待,“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我们对生死大可不必过分感慨唏嘘。 例:史铁生把死亡写得如此平静,如此温暖,如此达观。他用终极视点审视自己的生和死,既看到生命的中断,也看到了它的延续。所以我们组认为:家园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精神需求也是不同的。儿时我们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成人后我们追

10、求事业和爱情;有了一定的阅历、思想成熟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情怀。我们不断地离开家园,向着前方的旷野进发。2、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好像我们辛苦经营一生后又回到了零点,那么人生是不是一场了无意义的虚空的轮回呢?(生14发问)第3组:我心归去中,作者说,只要我们在那儿挥洒过血、泪、汗水,那儿就是我们的精神的栖居之所,我们就心有所属,不会感到虚空孤独。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生何其短暂;在广阔的宇宙中,人生又何其渺小。可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命总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短暂与永恒中循环前行,在这进出之间,觉醒的个体有了自觉的精神追求,

11、人生也就有了全新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小觑了自己。 问题拓展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生15发问) 生16:苦也好,乐也罢,这都是岁月给予我们的洗礼,挫折和幸福都是人生的财富。只要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充盈而丰沛的,我们迈向前方的脚步就是坚定的,前方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师生鼓掌)生17:生活远比想像要复杂而丰富,停顿和死亡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既要承受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又要由此找到生命的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就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移山的愚公。(师生鼓掌)生18:我倒是希望前方留给我的是无边的旷野,充满了野性的魅力,未知的诱惑。生19:这位同学的话让我想起了海风的一首歌希望就在前方,我给大家唱一个好吗?规律点拨师语:就本节课所学,请同学们作一个总结。拓展训练 师语:那我们就发挥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3分钟时间做一个练习,可以吗?学生评论师语:对这节课同学们的展示和表现,我们请第9组同学给我们做一个点评,好吗?课堂小结师语:同学们,虽然精神的家园如无边的旷野般渺茫,但希望总在前方,既然选择了,就要风雨兼程。 板书 离家(追求理想) 实质 寻求精神寄托 归家(寻找精神家园)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