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639745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 ,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根底上 ,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 ,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根底 ,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根本领实之一 ,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

2、 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 ,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效劳于生活的根本领实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 ,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 ,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三) 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

3、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 ,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根本领实的发现 ,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那么 ,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 ,激发

4、求知欲望首先 ,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 ,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 ,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 ,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 ,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 ,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二)引导活动 ,揭示

5、知识产生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此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 ,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 ,只量一个数据 ,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 ,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根底上 ,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 ,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 ,防止漏解。 如:边0123角3210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实质

6、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 ,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 ,再延伸到一般情况。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测 ,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 ,其中一个角是30° ,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 ,看哪组先完成 ,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

7、生的积极性 ,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 ,学生进行观察、比拟后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假设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 ,那么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那么提出:假设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 ,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 ,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三)例题教学 ,发挥示范功能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

8、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 ,同时 ,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首先 ,我将出示课本例1 ,并设计以下系列问题 ,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此岸。问题1: 请说说本例了哪些条件 ,还差一个什么条件 ,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此题的说理过程吗?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根底上 ,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ABC与ADC全等了 ,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 ,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

9、?假设全等 ,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表达“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更重要的开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在例题教学的根底上 ,为了及时的反应教学效果 ,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 ,到达及时稳固的目的 ,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1) 根底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2) 如图: ,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 ,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四)课堂小结 ,建立知识体系。(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 ,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忆。(2) 你还有哪些疑问

10、?附板书设计:三角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那么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根底。两角一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