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63730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室应注意一些事项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医院在采用自然咳痰法留取痰液标本时,临床医生和护士不做必 要的指导,直接让患者留痰,这样得到的痰标本常常造成气管、咽喉及口腔常居菌的 严重污染,有的可能根本没有痰液成分,这样结果常导致致病菌和常居菌混淆,造成 误检误报。对于尿液标本,应根据检验目的选择不同的采集方法,如疑为尿道炎或做衣原体培 养检查,应取前段尿3一4ml;如怀疑为膀胱炎或肾炎,多采用中段尿采集法;为进 一步确定菌尿是否来自肾脏,可用导尿管采集肾盂尿。如做厌氧培养,需采用膀胱穿刺 采集法。而结核分枝杆菌的集菌检查要留取24h尿液,自然沉淀或加40%明矶形成沉淀后取沉 淀送检。标本质量的另一问题

2、是采集时间,常规要求应在疾病的早期、急性期、症状 典型时和用药之前采集标本,对于已用药的患者应停药3天后采集标本:不能停药的, 应在下次用药之前采集,而且需将标本接种在含有药物中和剂的培养基中培养。选择购买 理想的成品培养基,知名大公司的生化反应管及进口药敏纸片:对于较难鉴定的菌种, 必要时对一些生化反应多做几次,以达到正确鉴定的目的;参考资料非常重要,要求做 到全新,要经常不断地更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从本质上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而参加细菌学室间质评活动,则是对实验室的工作水平作出的综合判断,也是对实验室 内质量控制的检验,对于提高细菌鉴定水平,获取有关微生物学的新资料、新方法、新 信息

3、、发现和分析细菌检验工作中的,错误原因,进而可以提高细菌检验水平和工作质量。 5检验方案的设计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验方案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 检出率的高低。如结核杆菌形态学检查中使用的染色法,有人对比研究荧光染色法和萋-尼氏抗酸染 色法,结果荧光染色法检出阳性率56.9$,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检出阳性率39. 5%,两者差 异有显著性(P0.01) o在培养检查上,培养基选择和标本的前处理对目的菌的检出很 重要。对尿、痰等临床标本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可除去污染的杂菌,进而明显提高阳性检出 率,比如用生理盐水清洗痰液。在培养基的使用上,常规培养使用的培养基种类有限,有些目的菌因成分的抑制

4、而 在所用的培养基中不生长。比如,对腹泻患者取粪便分离培养时,常规所用的是伊红美兰琼脂和SS琼脂平板。肠杆菌科细菌能被选择出来,但弧菌科有些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因其嗜盐性 在这两种培养基上多不生长。如果对这类细菌仍用常规培养基分离培养,其结果自然是造成漏检。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室人员在药敏试验时,对病原菌耐药性变迁起到监控作用,通过对 病原菌耐药性的总结和分析,可获得病原菌耐药性变化的资料,并改变目前病原学诊断。 细菌培养时间较长不能适应临床的现状,应尽快提高细菌快速诊断的水平。根据病原菌种 类及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给临床提供指导,避免临床盲目用药, 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5、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7做好菌种保存与管理3收集、保存与管理菌种,是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尤其 是计量认证实施后,实验室的工作都要程序化、规范化,对菌种的保存和管理也提出了 更严格的要求,收集、保存与管理好菌种,对提高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对 一般细菌的保存,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直接接种普通琼脂斜面,35培 养18一一24h后,放入4c冰箱,可保存1一一2个月。对白色念珠菌的保存:一般采用沙保罗氏琼脂斜面,28c培养48一72h后,放 入4冰箱,可保存2一3个月。对烈性细菌的保存:如霍乱弧菌等,应该采取及时 送上级单位,着暂时未能上送的菌种应有

6、专人保管。保存菌种的安全问题,应专门制定 一个菌种保管程序性文件,明确职责,健全菌种档案,认真作好登记,统一编号,按 规定条件保存,以备用。实验完毕后,要及时销毁菌株,并做好记录,严防病原菌外泄、 污染。8做好废弃物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器具用后消毒、毁形、焚烧,专人管理无害化处理,并进行登记。【参考文献】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99-400.2张璐。山西医药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关于紫外线筷子消毒机消毒效果的评价。3陈秀英。菌种保存方法的比较。2021, 38 (9) : 820.2002, 12 (2) : 231.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