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资料讲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627253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间隔排列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隔排列资料讲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间隔排列规律往往是事物内在的固有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事物必 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人们 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现规律才能本质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 特征,利用规律才能使事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人类自 古至今始终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数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视 角看世界,用数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学会通过数学思考去 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数学方法描述、交流变化中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十 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

2、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 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任何一个重要数学概念的形成、计 算规则的习得,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里的规律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在数学教 学中凸显“探索规律”,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数学知识 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培养目标的实 现,为持续发展积聚能量。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次探索规律的内 容。选择一些日常生活或数学学习中可能接触到的现象,写成教材,让学生在 数学课上探索、发现隐含在这些现象里的数学规律,并且用数学方式表达、交 流,落实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任务。探

3、索规律的教材有其特定的编写形式,一般分四块编排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首先,呈现一种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接着,安排观 察、操作、实验等各种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并找到规律;然后,采用适当 方式表达、交流发现的规律,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过 程和进行的活动,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 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 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一)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

4、“比”“圈”等活 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 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 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当然,小学生探索规律是很不容易的,经 常会遇到困难,教学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就这一次探索规律来说,教材安 排了以下一些活动。1. 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教材呈现一幅生动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 个蘑菇; 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

5、篱 笆。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教材问学生:图中的兔子与蘑菇 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把画面里 的物体分成三组, 分别观察各组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看出兔子与蘑菇一 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与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与篱笆一个隔一个 排成一行。发现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从而初步了解课 题“间隔排列”的意思。2.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 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 是从现象中收

6、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 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个数都 相差1。3.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对一”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相差1个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教材安排,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 一组,圈在一个圈里。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 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1个夹子和1块 手帕看成一组,圈成一圈;把1根木桩和1块篱笆看成一组,圈成一圈,能够 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

7、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 合理性。4.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 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教材提出问题“20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 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 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想“兔子比蘑菇多1个”,通过201 =19,算出蘑菇的个数。另一方面可以想“如果最后多余1只兔子,那么前面 的19只兔子应该有19个蘑菇来一一对应”。教材还问“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 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一边算“201= 21”,一边想

8、“1个夹子和1块手帕看成一组,20个夹子和20块手帕组成20 组,最后还应该多余1个夹子”。 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 变,学生对两种物体相差1个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二)创设摆学具的操作情境,安排学生继续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想 办法表达规律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也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一行物体的两端,是同一 种物体,还是两种不同物体。前面的兔子与蘑菇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兔子;夹 子和手帕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夹子;木桩与篱笆的排列,两端都是木桩。学生 已经探索并理解了两端是同一种物体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还要他们探索两端 是不同物体的间隔排列规

9、律。教材安排学生摆学具: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 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的操作情境,其中的个数是规定 的,的个数是不确定的。学生一般会先把10个摆成一行,再把插进去。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他们会思考“怎样摆,个数最少?”“怎样摆,个数 最多?”于是摆出如下三种情况:的个数分别是9个、10个、11个。显然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如果深入研究为什么的个数会不同,就能发现这两种图形一一间隔排列有三 种情况。一种是整排图形的两端都是,的个数最少;一种是整排图形的端 都是,的个数最多;一种是整排图形的一端是,另一端是,的个数 不是最少,也不是最多。分别比较这三种情况的个数

10、与的个数,一种是 比多1个,一种是和的个数相同,一种是比少1个。因此,三种情 况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种图形相差1个,一类是两种图形个数相等。前 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同一种图形,后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不同的图形。通过上述的摆学具、找规律、想原因,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 排列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学生的经验里,既有比较充分 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2. 鼓励学生想办法表示规律、交流规律。 表示规律是数学化程度相当高的思维活动。如果说,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 于学生充分开展探索活动,那么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发现的规律,也不能忽 视。其实,探索规律的全过程包括对规律的表达

11、与交流。表示规律的最好形式 是数学模型,模型能够最本质、最简明、最数学化地表现规律的数学内容。然 而,小学生还不具备利用数学模型的能力,所以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 达。小学生表示间隔排列的规律,最适宜采用语言描述、画图、写式子等多种形 式。能比较概括地表示当然很好,也允许比较具体地表示。只要经历描述规律 的过程,有自己表示规律的办法,就应该得到赞赏。(三)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 验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 特点,开展了哪些活动,采用了哪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活动,发现了什么规 律,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成功者,因为间隔排列的规律不 是教科书或老师告诉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 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 索规律,使探索规律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 学的态度,既要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 虽然过程有些艰苦,但成功的快乐暖心田回顾和反思不要过于注重规律本 身,不要局限于是否记住规律、能否应用规律。学生对探索规律有兴趣、有信 心,品味成功、享受快乐应该是最主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