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62601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一二章的试题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 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媒体5. 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 教学过程:3. 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 用过程模式的分析,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1. 总论2. 学生与学习心理3. 教学与教师心理第二

2、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 这些作用往往交织在一起。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 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但是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

3、到 70 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这一时期的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 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 研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选择题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

4、程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 初创时期B. 发展时期C. 成熟时期D. 完善时期3.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B. 桑代克C. 布鲁纳D. 加涅4.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 1903年B. 1913年C. 1924年D. 1934年5.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 教学过程B. 教学手段C. 教学内容D. 教学媒体6.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 陶行知B. 蔡元培C. 潘菽D. 廖世承7.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 行了总结,乌

5、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 大教学论B. 人是教育的对象C. 教育心理学D. 教育心理大纲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来体现的。3在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 )、学 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 )、预测和 (控制)的作用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 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和

6、( 社会环境)。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在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 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三、简答题20世纪 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答: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 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 做出控制; 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 进行自我调节; 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

7、何在 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此外,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 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 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具

8、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 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 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 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 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2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 在生理上、

9、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 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 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 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2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 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行为习得的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

10、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 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的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具有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可逆性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

11、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 恒。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标志。具体运算阶 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去自我中心主义。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的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去自我中心主义: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 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 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 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的关系,并能推理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 逻辑关系。2.

12、 假设-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运用经验-归纳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 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3. 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对事物作一定的概括,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4. 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5. 思维的灵活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 发展区。也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 解决问

13、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 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2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 自主感对羞耻感 (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4. 勤奋感对自卑感(6

14、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 2 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 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1. 家庭教养模式2. 学校教育3. 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在结构上,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 密

15、切联系,相互制约。(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 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 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 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 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容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 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