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62517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期间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依据“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黑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基础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各地、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我市市本级共编制各类预案49个;7个县(市)区共编制预案218个;应急预案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

2、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建立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市组建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市直部门和各地均成立了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由行政一把手负责本区域应急工作。市本级及爱辉区、五大连池市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分别为5人和3人,其余县(市)也分别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急办)和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了具体办事人员;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基本上建立了应急领导组织。初步形成

3、了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灾害救助、公共卫生、通信、公安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了明显加强。全市应急管理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的能力明显提高。 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市在防汛抗旱、森防、卫生、消防、通讯、人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对各领域的应急专家进行了登记备案。全市初步建立起以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市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和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

4、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建立。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各地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救灾、防汛等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震、水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防、卫生、气象、地震、人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正逐年扩大。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疫情监测网络和直报系统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

5、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各地从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防震、煤矿安全事故救援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6、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1.应急运行体系建设不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不规范。不同地区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差别较大,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还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经验难以持续和集成,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2.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7、有待完善。一些专项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战检验;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还有空白项;预案演练不足,特别是跨行业、跨地区大型演练少;专项预案之间责任交叉,相互沟通少。 3.专业应急队伍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期演练还没形成制度,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远程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 4.应急物资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

8、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特别是森林和草原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设施还不完善,应急物资和人员紧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运输工具,应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应急平台建设滞后,已建专业应急指挥系统技术标准不统一,条块之间互联互通困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现场通信联络不畅,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指挥协调困难。 6.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厂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

9、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自然灾害方面。我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之一。黑龙江、嫩江等大江大河发生洪涝灾害隐患较大,林区林地交叉,每年春秋经常发生森林火灾,全市暴雨(雪)、寒潮、低温、干旱、高温、洪涝、大风、冰雹、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在加剧。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非旱即涝,19992002年连续春旱、秋涝,特别是2003年经历了罕见的洪涝灾害,20042007年又遇

10、上少有的春旱连夏旱,灾害频繁。全市现有易涝耕地84.86千公顷,易涝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13.21%,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气候异常、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森林、草原火灾、沙尘等灾害时有发生。有害生物对局部地区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加重。 2.事故灾难方面。我市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煤矿、交通、建筑工程事故安全隐患多。易燃、易爆等重大消防危险源增长较快,存在引发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隐患。环境污染、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网络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黑河地处中俄边境地区,外来旅游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俄公民实行

11、简化手续以来,进入我市的俄罗斯公民人数逐年增多,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鼠疫、霍乱、艾滋病、流感等重大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增加,存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隐患,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人畜(禽)共患病危害依然严重,食物中毒和其他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效监督难度不断增加。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市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关联性增强,组织化倾向明显。随着对外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由此引发的问题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受国际国内

12、多方面因素影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明显增强。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处置不当易影响社会稳定。非常态下生活必需品的组织供应面临新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基础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社会参与,重点解决应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

13、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市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各地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资源整合,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现行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

14、、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

15、明显增强,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助能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灾害信息网络覆盖到乡村,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全力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黑龙江、嫩江等江河流域较大降雨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洪涝灾害损失率下降到1%,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堤防达到510年一遇标准,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消险任务;市民人均地震应急避难所面积达到1平方米;森林火灾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90%,火险天气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80%,首次扑救成功率达到95%,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1%。 事故灾难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到2010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3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不超过7.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8以上;非煤矿山死亡人数比2005年下降10%以上;危险化学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