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时 教 案第 六 单元 第 一 课 第 1,2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整体分析: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了解“顺民
2、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品德目标:理解有时过分的爱也是一种伤害。课堂资源:多媒体课件主要方法:点拨、答疑、引导、讲解、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对比 对“他植者”的批评 种树映衬 养人学习流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曾学过他的师说;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映了苛政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种树郭橐驼传。二、 作家作品(与学生交流资料,教师作以补充) 柳
3、宗元(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三、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
4、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四、 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检查自主学习篇的习题,教师答疑。五、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5、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五、课文分析。一、分析第一段(1)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2)师:(从第一段可以看出)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难得的是,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3)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病偻 :脊背弯曲。(注意,课本的注音错了,要叫学生纠正过来)类:似 和相象名我固当:名-为起名,名词活
6、用为动词。 固-本来因舍其名: 于是 连词,表示承接。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二、分析第二段(1)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生:师:我个人认为,除了你们所认为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外,还和他身手不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你们可以不妨仔细看一下,哪里可以显示他的身手不凡?A、 际遇争迎取养 B、 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C、 高超不怕“移徒”, D、枝繁叶茂、早熟果多 F、他植者莫能如也并且这些内容从正面、侧面两个
7、方面去表现他的技高:如人 (皆争迎取养-侧面)树 (正面)(2)串讲几个小知识:驼业种树(以为业,意动用法)早实以蕃(实:结果,名词活用为动词)(蕃:多)【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郭橐驼(对
8、比)“他植者”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5、分析第三段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板书:顺之天致其性)(2)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a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b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3)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本段用对比、映衬,形象地塑造了橐驼的形象。(4)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解释加点
9、词语: 凡植木之性 (植:种植)(性:方法)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其莳也若子 (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 (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树干) 活用: 其筑欲密 n-v 非有能硕茂之也 adj-使动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dj-使动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n-v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n-状语 特殊句式: 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
10、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那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再看下去。6、研读
11、第四、五段(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2)“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4)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5)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怜:怜爱。 卒:终于) 勖尔植(勉励) 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 故病且怠(穷困)(懈
12、怠)。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他植者(类比)为官者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
13、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六,【内容主旨】本文借郭橐驼种树的经验和体会,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七、总结全文(1)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启发 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形丑 性善 技高 理明(2)指明学生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3)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a、对比与映衬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