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621648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对融合的深度相识缺乏,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能充分呈现,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不能体会信息技术的乐趣,反而倍感技术的沉重负荷。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主要体此时此刻如下几个方面: 1、对融合的相识浅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思想相识深度不够,行动落实就会缺乏力度,陷入形式化、盲目化的片面融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层次简洁地定位于结合状态的假象融合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课堂中,老师虽然有意识地将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以及一些学习系统平台应用于实际教学,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各

2、要素缺乏系统的科学性整合,最终书本学问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这种融合观指导下的课堂实效可想而知。虽然,十多年的信息化探究造就了一批思想意识上从整合转变为融合的老师,但实际融合时又往往会陷入融合时机不对、融合方法不当的犯难局面,这也使得课堂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对人的重视不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造就出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开展的创新型人才。毋庸置疑,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开展为启程点和归宿的。但实际教学中,老师过多地关注于信息技术与书本学问的有效融合,试图以最优化的工具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在追求这一过程中却恰恰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分析, 即学习者

3、才是教学过程的干脆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进展教学时常发生的误区之一,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根底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这就紧要影响了学习者的踊跃性、主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爱好,也难以造就学习者的数字化学习实力和创新型思维。3、技术异化、错误资源观的潜在影响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由于受自身教化观、技术观及实践实力的限制, 对信息技术运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这就使老师无形之中禁锢在技术的枷锁中,难以发挥出信息技术应有

4、的潜力,使教学陷入危机。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另一个危机源于老师对教学资源的错误运用上,认为只要全力以赴为学生供应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学生就会学有所成。殊不知有些资源的华而不实、不行操作性易使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最终偏离教学目标。4、教学设计欠佳,老师专业开展缺乏教学设计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核心手段,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干脆影响融合的质量。但目前大局部老师都缺乏正确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更不要说在教学实践中将其融合于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再缔造实力,如何将教学内容、媒体技术、学习者三者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依靠于老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可就目前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5、的程度来讲,老师专业实力可见一般。老师专业开展缺乏也紧要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力度,因此从教学设计和老师开展两个维度来看,也能窥视出现有的融合的确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乏。纵使信息技术再高、教学环境再良好,假设是缺少了教学设计和老师教学的支持,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也只是纸上谈兵。走入“深度融合”的策略 1、树立全面的融合观,保证深度中有实效打破“融合”片面、僵化的思想相识,树立全面的融合观,这是深度融合的第一步。老师只有深刻理解融合的内涵, 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潜能。随着数字化校内建立、云计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兴起,各种新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技术已不是一种外在要素,

6、它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中最活泼要素,正与教学深化融合成为了教学系统内部要素。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技术工具的选取要以学习者的须要为前提,老师应在充分做好学习者分析的根底上,选择适当的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设计出媒体技术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效果,充分地调动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踊跃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进展自我学问体系建构,强调对学问的理解、驾驭,目的是学会学习。老师课堂教学时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习者时刻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同等、信任、

7、和谐,形成踊跃的人生看法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留意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应用技术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化技术开展进程中始终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不行回避的问题。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师将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必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最正确融合点与融合方式,使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试验模拟等教学关键点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造就学生在信息技术社会的变革、创新实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除了要理性对待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还要留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在教学资源的选取上务必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教化性与技术性的关系,满足不同层

8、次学生的需求。同时,留意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现实中,课堂上所涌现出的新亮点,在师生以及生生教与学互动中所产生的观念、问题和困惑等教学资源。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用好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比供应大量不实际的开放性资源意义更大。4、优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加快信息时代老师专业成长古人云:“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与全局规划,有了细心设计,信息技术才能与教学和谐相融。优化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基于我国教化信息化进程, 陈明选教授提出了理解性教学设计,认为“只有在理解的根底上才能真正实现学问和信息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作者个人认为,基于这个视角的教学设计,值得在倡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今日大力推广。老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实践水平,深深影响着融合的质量与教学成效。因此,加强老师技能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必要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学问TPACK是目前老师专业开展的热点问题,T 是技术学问,P 是教学法学问,K 是学科内容学问,TPACK 讲究的就是三类学问的有效融合, 它们并不是简洁的量性相加,而是学问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这三类学问是将来老师专业开展的重要成分,要在充分驾驭学问的根底上,寻求学问的融合与创新, 加快信息时代老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