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6168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措施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重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小朋友高档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特别注重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近来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结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小朋友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目前建构主义的教

2、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觉得,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结识论”,重要研究结识如何发生或来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结识构造(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结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重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体的相应一定的年龄范畴,并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性。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似点

3、: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别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她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觉得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档形式,这无疑体现出她的机能主义背景。维果茨基更是把她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档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她事实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此外,她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历来评价很高,誉之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

4、”等等。她曾多次表达,如果她早一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她也许会成为她们阵营中的一员。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觉得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它强调节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2.大视野的发展观。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都以小朋友为中心,这对心理学家来说是饶有趣味的。皮亚杰为理解决“老式结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档水平的结识或结识的某些最後成果 而追溯结识自身的来源(结识在小朋友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因此她的结识论是一种“发展的”结识论。她们都试图探讨小朋友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但愿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发展是一

5、种动力学过程。3.“动作”概念的重要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小朋友发展的出发点。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结识客体,小朋友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变化它们。皮亚杰还精细地分析了动作的构成。她把动作分为个别动作和协调动作两大类型,特别是揭示了协调的动作对於建构逻辑数学构造的意义。维果茨基以相似的方式揭示了小朋友高档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这样,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从主线上颠倒了心理学中老式的“心灵主义”关於“思维优於动作”的假定。4.研究措施上的趋同性。皮亚杰的“临床法”贯穿著研究者与小朋友之间的会谈或谈话,

6、因而这种措施也可以称之为“基於语言的测验”。它至少有三个特点:它是一种让小朋友说话,注意小朋友思想展开的方式的“观测法”;它是一种“提问”的艺术;它规定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阐明”。而“近来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描述小朋友从在成人协助下能做某些事情到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发展阶段,是指小朋友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引下或与其她小朋友合伙状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四、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差别或对立 1.哲学背景的对比:康德“结识论”与狄尔太“人文科学”文化历史措施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在哲学背景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徵,皮亚杰的发生结识论,

7、不仅就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并且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这样,皮亚杰更多地是关怀对於知识的有效性是一般的过程 像客体、时间和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 的发展。此外,皮亚杰还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也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维果茨基在哲学上除了受到斯宾诺莎的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特别是在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上,还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本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她更多地致力於“心理社会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她特有的关於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学的和意义论的研究取向。2.两种发展

8、观的对立:“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 维果茨基的确常常说到小朋友高档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并觉得“在这里心理学第一次提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关於外部与内部心理机能的互相关系问题”。 就皮亚杰来说,把她的发展观说成是“从内到外”建构。皮亚杰不是要否认环境对心理发生的影响,但她提出了对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对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种像阶段在生物进化过程,是一种持续的“事件”。而对维果茨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故意义的概括化。3.认知来源上的分野:“自发动作”与“中介动作”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小朋友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她们对动作的性质

9、的理解大为不同。对於皮亚杰来说,动作似乎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自然事件”或自发性事件。维果茨基对动作性质的理解完全不同於皮亚杰。她的动作概念是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故意义的动作。她称之为“符号动作”,“中介性的社会活动”,或有时直接就称“中介活动”。维果茨基说,她的理论体系中有三个“基本概念”:“高档心理机能”、“行为的文化发展”和“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4.研究措施的差别皮亚杰一是创立了实验法, 用丰富多彩的物理和化学小实验, 向被试示范或让被试实验操作以揭示其原理来研究小朋友的思维或智力发展, 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如“液体守恒”、“空间守恒”、“三座山”和“投影实验”等。

10、二是采用谈话法, 皮亚杰使用纯语言的如询问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也使用半语言半实际的如给小朋友举出河流、机器等的运动,询问小朋友运动是什么;还使用实验操作,用小朋友而非成人的观点与语言摸索问题背后的实质。三是采用观测法, 皮亚杰强调从整体上研究小朋友,在自然状态下观测小朋友的行为,开辟了自然主义观测的先河,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典范。四是引入数理逻辑分析法, 皮氏把数理逻辑引入心理学研究中,并使之成为分析小朋友智力水平的有效工具, 堪称具体研究技术的一大创举。维果斯基一是采用了观测与实验法,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其理论, 如“近来发展区”就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本之上得出的; 二是双重刺激

11、法, 即意识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应答性反射和附属于这种变化了的环境的反射共同构成系统, 并依次提出了“有指引的状况下借成人的协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运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别”,即“近来发展区”。此外,维氏还发明性地提出了因果发生法研究小朋友概念的发生与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承认。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在研究措施上均有着局限性。皮亚杰的重要理论缺陷在于: 一是沿袭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把“适应”、“同化”、“顺化”、“平衡”生物学引入发生结识论,作为反映心理本质的基本概念; 二是哲学观点带有片面性,皮亚杰注重辩证法但反对“反映论;维果斯基研究措施的局限性表目前:过度强调两种心理

12、机能的区别,将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对立, 二是过度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过度夸张了教学的作用, 轻视小朋友发展的积极性与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性 。五、综合述评:总之, 皮亚杰属于认知观点,将学习者心理发展当作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由内在逻辑支配的过程,强调发展更多地要依托个人的选择和认知。维果斯基属于社会观点, 强调社会文化在学习者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学术思想都犹如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有待于后来者进行进一步细致的研究与开掘,她们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树立的丰碑,都将在21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引着后来者继续迈进。参照文献: 1 龚浩然.维果茨基及对现代心理学的奉献从纪念维

13、果斯基诞辰 100 周年国际会议说起 J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 4).2 宛容, 兰文杰 皮亚杰、 埃里克森 、 西尔斯的心理发展理论探讨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1). 3 张建卫,刘玉新 .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措施体系之初探 .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198, ( ). 4 余震球,( 译) 维果斯基教育论着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 潘绍典 .维果茨基论小朋友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学探新, , ( ).6 瑞士 让 皮亚杰 . 小朋友的语言和思维 M .文化教育出版社,980. 7 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学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8 张建卫, 刘玉新. 维果茨基发展心理研究措施体系之初探 J. 东北师大学报 ( 哲社版) ,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