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6056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定量测算方法作者:计科技19922525号文件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统计中心编辑整理 一、增长速度方程法(生产函数法)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科学地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广泛征求部分部门、地区和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实际测算,拟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对全国、各部门及各地区科技进步作用进行计算。一、测算方法与步骤1.计算科技进步速度(%)科技进步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科技进步快慢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aykl其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

2、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其中:Yt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0为基期的产出。2.计算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EA为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产值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为:EA= a /y100%同时,亦可分别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资金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EK为:EK=k/y100

3、%劳动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EL为:EL=l/y100%3.计算口径按两个口径进行测算:(1)全社会口径:即产出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2)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出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资金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劳动者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者人数。采用第一口径计算确有困难的部门、地区,可只按第二口径计算。4.弹性系数。在进行不同部门对比时,由于各部门装备率不同,应对弹性系数数值进行修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间的对比时,原则上可采用相同的弹性值

4、。为全国的资金产出弹性,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口径为0.35,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0.30。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产出结构情况复杂,为更接近实际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试算时,也可按下列公式对弹性系数、进行修正,作为本地区研究问题时的参考。资金产出弹性系数为:式中Ki、Li某地区或某部门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Kti、Lti全国第i年资金和劳动力。劳动的产出弹性计算公式为:5.技术水平其中: At为t年技术水平;Yt为t年的产出;Kt为t年的资金;Lt为t年的劳动。二、数据处理1.产出统一换算为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2.资金为固定资产原值年平均数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原则上也按可

5、比价格计算,条件不具备时,暂用现价资金数。3.劳动者指劳动者人数。4.年平均增长速度采用水平法计算。三、计算实例计算原始数据为: 单位:亿元,万人年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为100)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劳动者人数1980116.009014.104966.96423611990274.1034055.2015991.0156740具体计算步骤:1计算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资金、劳动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计算科技进步速度。首先计算弹性系数再计算科技进步速度:8.9796%0.3513.6012%0.652.9656%2.2915%3计算科技进步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按照上

6、述方法计算,19811990年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为25.5%。二、迭加法生产函数法所计算的是广义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迭加法则是直接计算狭义科学技术进步的总经济收益的一种方法。它是以工业行业或企业的具体科技进步项目作为统计单位,逐项计算其新增的直接经济收益,再逐一迭加,其结果可以反映某行业或某企业在规定时期内硬科技进步项目的总效果,结果是较为直观的。(一)计算范围各行业、企业“七五”时期或报告年度内,完成并转入生产的科技进步项目所取得的,可计算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些项目应包括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及行业或企业的科技项目,还应包括以科技进步为主的技措

7、技改项目等,其一般计算公式是:M=E-C规定时期的科技进步所创造的净效益总额M同一时期各科技进步项目实得效益之和E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投入的总费用C(二)计算方法按科技进步项目实施后的产出与其投入,计算其经济收益的方法如下:1.增产增收。如:增加投料总量、增加作业时间、提高收得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等,新增产量所获销售收入,扣除相应的投入和成本费用后,为新增收益。2.提高产品质量。主要通过产品的优质优价体现其新增收益。3.扩大产品品种。主要指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投产后,所获的新增净收益。4.节约资源。主要是指节约能耗和物耗。如:降低单耗、资源的综合利用、代用料、减少回收量等等,以及类似的

8、科技进步而获得的收益。5.其他。如:改善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加强计算机管理等等。有的可以计算出效益,有的则可评估其社会效益。(三)计算原则1.分类计算、迭加汇总的原则。行业或企业对当年应计算的科技项目,逐项计算,分类迭加汇总。2.年度增长原则。每个项目只计算当年比上年新增加的收益,对连续新增效益的项目最多填报三年(项目较大,实施周期跨年度,生产效应滞后期长的,不受年度限制,但要另行确定收益的计算期限)。3.企业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对行业或企业有经济效益,但有损于社会效益的项目不予计算。而对本行业或企业收益不明显,但有社会效益的,应另行评估,加以说明。4.工序有限延伸原则。项目实施后,在本工

9、序无明显效益,或出现负效应,但对后部工序有效益,可延伸至有效益的工序计算。5.财务实收核定原则。计算项目的新增直接经济效益,必须扣除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大项目应包括多年投入的合理分摊部分),并经财务部门审核认可。6.不重复原则。一个项目的收益在总计中只得计算一次,不得重复。几项科技措施在同一生产环节中实施各项新增收益之和,不得大于该生产环节新增的总收益。(四)汇总的分类要求为了反映行业、企业科技进步效益的来源,要求分类汇总(分类要求可因行业而异),大体分类是:1.科技引进(分国外引进和国内外单位引进);2.科技发展(包括科技攻关、成果应用、消化吸收、新产品开发、发明与专利、综合利用

10、、技术转让和合理化建议等);3.技措技改。以上分类不包括单纯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只计算可在生产中应用的科技进步项目。附:科技进步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统计表表式。科技进步项目新增直接经济效益统计表(1986-1990年) 单位:万元项 目效 益 分 类项目投入净增效益合计增产增效提高质量扩大品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其他总 计一、科技引进1.国外引进2.国内外单位引进二、科技发展1.科技攻关2.成果应用3.消化吸收4.新产品开发5.发明与专利6.综合利用7.技术转让8.合理化建议三、技措技改三、综合指标评估法为了全面反映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观察和分析各种科技因素对经济发展与提高效益的作用,特别是

11、科技进步对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以及提高企业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设置此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生产率、物耗、品种质量、人员素质、装备素质、开发水平等六部分。可以1985年为基数,同1990年的水平进引对比。90年代可以按年填报,以观察历年动态。各部门指标的内容及计算方法:(一)生产率指标1.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年平均职工人数(元/人年)*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主要产品产量/年平均生产工人数(产量单位/人年)2.资金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原(净)值年均余额+定额流动资金年均余额(%)3.成本生产率成本生产率=

12、净产值或工业增加值/全部产品总成本(%)(二)物质消耗指标(物耗及能耗指标可按行业特点确定)*单位产品物耗=主要物料消耗总量/产品产量(物耗单位/产量单位)*单位产品能耗=能源消耗总量(标煤)/产品总产量(千克标煤/产量单位)(三)品种质量指标主要品种质量指标,由各行业根据本身特点制订。如钢铁行业的板管比、合金钢比、低合金钢比、高效钢材比、双标率等。(四)人员素质指标1.文化素质(分别计算:全部职工的平均学龄、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学龄及工人的平均学龄)平均学龄=(某级别组人员等级系数该组年末人数)/各学龄组年末人数(年/人)注:学龄计算年限为:文盲0年,小学毕业6年,初中毕业9年,高中、中专、技

13、校毕业12年,大专毕业14年,大学毕业16年,硕士生毕业19年,博士生毕业22年,肄业按该学习阶段的年限计算。2.技术素质科技专业人员平均技术等级=(某级别组人员等级系数该组年末人数)/各组年末人数(级/人)注:1.计算口径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等职称系列。2.等级系数为:高级职称3级,中级职称2级,初级职称1级,已具备资格但未评定职称的0.5级。(五)装备素质指标固定资产新度系数=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主要装备平均技术等级=(某档次设备等级系数该档次设备的台套数)/各档次设备的台套数(级/台套)注:1.主要生产设备按大类分别计算。2.等级系数为:A档(国家水平)为4,B档(国内先进水平)为3,C档(国内一般水平)为2,D档(国内落后水平)为1,E档(未进入划分技术等级范围,又不属于淘汰范围的设备)为0.5,F档(按技术政策规定应淘汰的设备)为0。各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标准,由各行业自行制订。*某档次装备产量比=该档次装备的产量/该类设备的总产量(%)注:分别按A、B、C、D、E、F六类进行计算统计。(六)技术开发指标技术开发人员比=技术开发人员年末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