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600877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1965年,广州建成中国华侨第一村 一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而其中以“下南洋”最为壮观,大量的华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谋生。广州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而广州市又是华侨出入国境的重要口岸,因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广州华侨尤为众多。新中国成立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纷纷回国探亲、旅游观光和进行各种考察。他们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这一派美好景象激发起了他们回国参加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定居、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以及送子女

2、回国接受教育等愿望。 解放后国内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吸引大批“下南洋”的华侨回流祖国的最大动力,再加上当时东南亚一带排华情况严重,不少侨民也就此顺应潮流回归祖国,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外游子涌现出一股归国的热潮。侨民回到祖国,第一需要自然就是要有一处安居的住所。为安置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归侨和侨眷,1954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的相关工作,以利于安置各地归来的华侨,改善国内侨眷的居住条件,使他们在祖国大家庭中安居乐业。同年,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与会华侨代表提出的议案,通过了“关于筹建广州华侨新村”的

3、决议,以满足归侨、侨眷购房和居住的需要。 1954年11月,广州市成立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决定在环市东路淘金坑附近及白云山南麓的蚬壳岗、玉山岗、蟠龙岗一带进行建设,开始了紧张的征地、测量、规划、设计工作。1955年5月15日,在蚬壳岗、玉子岗、蟠龙岗一带,红旗招展,鼓声雷动,来自国内外的三千多名来宾参加华侨新村动工奠基典礼,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亲自主持了华侨新村的奠基仪式,为新村铲上第一铲泥土,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华侨新村规划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于19571960年进行;第二期于19611964年进行。用地面积68万平方米。至1965年,全村已建成两至三层独院式住宅177座,公寓291套,

4、并配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各一所。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从1955年到1965年,历经十年的建设,广州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的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曾经担任过华侨新村工程队副队长的华侨王海志这样评价说:“华侨新村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吸引侨资最多的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居住区内服务设施齐全,建筑依地形布局,环境自然优美,因而吸引了来自印尼、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几内亚、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秘鲁、巴西、墨西哥、英国、马达加斯加、圭亚那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踊跃购房、建房,落户华侨新村,党和政府也给他们回来安居以最大的关怀,当时政府决定给予他们在华侨新村投资建筑房屋五年免交房地产税

5、、住宅地皮免收土地费等诸多优惠。华侨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消息后,纷纷汇款回国建房,掀起一股热潮。他们为了表达叶落归根、返回故土、建设祖国的情怀,纷纷把新居命名为“报本园”、“英庐”、“松居”等。 随着众多华侨的定居,全国第一座华侨新村广州华侨新村,一时间成为蜚声海内外、最具有规模和特色的“中国华侨第一村”,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各种原因,华侨新村的一些居民才先后返回原侨居地,或迁移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华侨新村购房的这股热潮才开始慢慢消散。 二 对于陈伯齐来说,参加全国第一座华侨新村广州华侨新村的设计,那是另一个新的舞台。当然,对于这个与华侨相关的建筑设计舞台,陈伯齐应

6、该是并不陌生的。 陈伯齐出生和成长在台山市汶村,台山市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辖下的五邑地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历来,所谓的“中国第一侨乡”就是指广东省江门辖下的新会区(市)、开平市、台山市、恩平市、鹤山市,俗称“五邑”,是闻名世界的华侨之乡。其实,中国最著名的侨乡共有四个:泉州、潮汕地区、梅州和五邑地区。前三个侨乡的华侨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五邑地区的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东南亚属于中华文化圈,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是新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西方文化圈。因此不难看出,泉州、潮汕地区和梅州的华侨更多的是为侨居地引进相似的文化,而唯独五邑侨乡的侨民们能够比较多地参与到中外

7、文化的双向交流中。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所有侨乡中是最为显著的。 这也让五邑侨乡的乡土建筑完全有别于其他侨乡。最大的区别是,其他侨乡的房屋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极浓。比如,潮汕侨乡农村的侨房一般都具有潮汕传统风格的“四点金”或“下山虎”,大户华侨的侨房主要表现为用材的考究、面积的广大、工艺的精美,而型制还是传统式的;客家侨乡的建筑仍然多是“大围屋”。而五邑侨乡地区的民居建筑,则是运用了很多西方的元素,比如,村中不少洋楼的屋顶为穹顶和方尖顶;窗楣的形态有半圆、条形及三角形;有飘出的阳台,阳台四周有欧式立柱和拱券;楼顶有圆形的山花,山花上刻有叶卷、涡卷等西式装饰。凡此种种

8、,西方建筑的色彩体现得非常强烈。 正因为陈伯齐出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传统的五邑地区,因而,他自小就能接触到不少海外的建筑风格。另外,陈伯齐的父亲曾经在美国做过淘金客和洗衣工,陈伯齐自小听到和看到的,自然也有不少是有关西方的信息。可以说,西方建筑的因子,早已经在他身上生了根。 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华侨建筑之根及受西方元素熏陶过的建筑思维,陈伯齐对华侨的心里所渴望的建筑风格,自然会多一分理解,因而在做华侨新村的设计时,根据华侨提出的喜欢庭院式住宅的要求,陈伯齐与当时的建筑师们一起,提出了以建设“花园式新村”为目标,建筑设计上既参照海内外的建筑风格,又照顾归侨的生活习惯,以独院式住

9、宅建筑居多为主要特色,把大部分新村住宅设计成23层的独院式的小洋楼庭院住宅,房前屋后的小庭院繁花似锦、树影婆娑;同时亦建有少量多层集体公寓。独院式住宅还分为甲、乙,丙、丁等多种不同户型,甲种面积最大,配有车房;其他三种,面积依次减少,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要求。 曾经参加过华侨新村基建工作的朱朴先生,在广州华侨新村的兴建一文中,写到了有关早期规划设计的内容,从中更能看到“花园式新村”的新意体现在哪里: 华侨新村首期规划建设用地25公顷。规划设计经过市规划部门批准和设计委员会专家们的审定,将原是三个不同山形的小岗,即蚬壳岗、玉子岗和蟠龙岗,按三个小山岗地形高低起伏进行设计。规划设计道路(包括车行道

10、和人行道)约占11%,2.75万平方米;房屋基底面积约占15%,3.7万平方米;住宅花园空地约占46%,11.5万平方米;公共绿化地(包括和平路口人工湖3000平方米)占9%,2.5万平方米;斜坡面积约占12%,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约占7%,1.75万平方米。按照防火间距、卫生间距和空气阳光符合要求的条件,新村为二层的独院式住宅居多,故用地是很宽裕的。 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元素:规划设计道路(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住宅花园空地、公共绿化地、斜坡面积。前三个元素,在当时中国的普通住宅设计里应该还是不被关注的。当时的中国车辆也没多少,私家车更不用说了,住宅区哪可能出现什么车行道;住宅的功能上更是

11、只注重居住,而没有多少“花园”与绿化的概念;建筑一般都是平地,住人的地方很少有坡地出现。所以车行道、花园空地、斜坡、绿化等,在当时来说都还是比较西式的新建筑的概念。当然,这些西式新建筑的概念对陈伯齐来说,应该早已熟络于心中了。 陈伯齐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就到德国柏林大学建筑系留学多年。在德国留学期间,每到假期,他都前往欧洲各国旅行,他旅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浏览各个国家的建筑,他对欧洲近代的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布局尤为感兴趣,这为他以后的建筑事业提供了不少借鉴,1939年留学毕业后,他还曾在德国工作了一小段时间,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才回国。对德国等西方一些城市的庭院住宅的布局规格的了解,

12、为他此次参与设计华侨新村提供了不少建筑专业上的准备与借鉴。 比如说,外国的庭院都特别注重对植物的绿化层次,当时陈伯齐等设计师们,强调平台绿化、垂直绿化的层次和高低,在华侨新村内设计种植了大量名贵树木,如白玉兰、迎客松、银桦树、茶花等,形成了洋房、庭院、山冈、树林,高低错落、相映成趣的独特韵味。另外,在和平路、爱国路、团结路、友爱路、原道路、光明路六条马路的“干道两旁种植南洋楹树和洋紫荆树,边坡植草皮,以减少日照的蒸热。住宅园庭绿化布置基本上是作了统一安排,也照顾各住户的爱好,西晒场植白兰花树,有花香且能遮阳。户户园庭有花香,有绿阴”。 在同一文章中,朱朴先生还提到“新村首期规划用地的土质情况,

13、多是沙砾坚土,部分是坚土,少数是普通土质。一般安全荷载为19吨/平方米,基础设计是较为节约的”。由此可见,华侨新村的建设与设计,其实还是在延续着陈伯齐等建筑师一贯主张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风格是以建筑的实际功能也就是实用性为出发点而设计其外在形式,讲究简洁和节约。 三 在建筑艺术处理手法上,陈伯齐等建筑师们既注重实用,也注重美观,采用转角、线条、凉台、花池结合不同外墙材料及色彩的处理以使建筑形体更美观。住宅外墙采用的色彩,也比较轻盈温暖,主要采用米黄和苹果绿两种涂料,楼梯间用淡灰色水刷石或红色清水墙,窗间用贴面红砖或拉毛粉刷档装饰,压顶线、方头线饰用白色或灰色水刷石,大门用淡咖啡色油漆,其余木门

14、窗刷奶黄色油漆,钢窗刷银漆,建筑群的整体色调十分和谐。据说,当时还有一些住宅外墙,采用的是那个时代最大众化的石米批荡,这种褪去浮华的装饰,留下的却是最古典的诗意。 华侨新村作为广州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具有明显的功能特征。从规划伊始,华侨新村就独立于广州市内的其他居住区而存在。从建筑风格、生活模式、林阴道的布置、提供街头活动的小广场,等等,都可以看出是由归国华侨们越洋带回国内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写照。这些生活形态组成了华侨新村当时的场所模式。由于陈伯齐等建筑设计师们注意场所形式与功能的契合,华侨新村的建筑物与道路设计均结合地形采用自由式布置,按照平坡矮冈的地势变化,形成轮廓不同的街区。

15、主干道连接着弯弯曲曲的小巷,高矮不一的围墙分隔出一座座独立的小庭院。庭院里遍植各种鲜花,与路边的凤凰木、洋紫荆等花木互相映衬。走进华侨新村,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大花园。 华侨新村的建筑依地形布局,环境自然和谐,幽深静美,难怪当时会吸引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踊跃到此购房。虽然,如今华侨新村的大部分独院式小洋楼庭院住宅都已经几易其主,有些历经风雨的小洋楼也显得苍老甚至破败了。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华侨新村的老洋房情有独钟。20XX年7月,笔者为了感受陈伯齐等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特意前往探访这座历经了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的建筑群落。除了处处可见陈伯齐等老一辈设计师们别具匠心的设计带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16、以外,还有一些景象出乎笔者的意料:如今走在华侨新村里,见到最多的就是一些广告、设计、文化传播等公司的招牌人们把原有的别墅稍微改造一下,涂亮了墙面,加厚了铁门,钉上具有独特个性的标识,小楼就成为这一类公司的最好招牌。或许,正是因为这里老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容易带给人们特有的设计灵感,所以,这些广告、设计、文化传播等公司才会跑到华侨新村来“扎堆”吧。老洋房除了被改成设计工作室外,还有一种用途就是被改造成颇有特色的酒吧、餐厅和咖啡馆,成为广州这个繁华闹市中难得的消闲好去处。1965年,华侨新村完成第一次美丽破茧,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关注。现在,华侨新村又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的美丽变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