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593532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炭窑口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述炭窑口矿区位于狼山南坡,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卓尔市潮格旗管辖,但矿 区距离杭锦后旗旗府陕坝镇北西29KM,而陕坝镇位于包兰铁路之临河车站北西 32KM,均有公路可通汽车,交通方便。矿区处于狼山山脉南缘,从地貌上划分属于低中山,地形陡峭,沟谷切割 深,地形比高为 200500 米,区内气候为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一 般年降水量为 135 毫米,年降雨量最大为1954 年 247.9 毫米,最小为1965 年 79 毫米。平均年蒸发量为 2124.8 毫米,最大为 1957 年 2346.7 毫米,最小为 1964 幼 1775 毫米。区域基岩裸露,植被

2、稀薄,第四纪仅发育在沟谷内,大沟 谷为炭窑口沟和杨归口一年至多年才有一次或几次短时间洪水流过。据区域资 料,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花岗岩,片麻岩,各种片岩等,其含水性一般在 0.1 升/秒以下,属弱含水层,一般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二)矿区地理坐标:东经 106047”,北纬 40058”。(三)矿区工作情况及开采情况矿区工作程度:从1957 年至 1958 年由内蒙地质局(包括华北)狼山普查 对,五原狼山队对狼山东部及中部进行了系统普查,测有1:50 万狼山区域地 质图,并对狼山的地质构造,火成活动及矿产分布均有详细论述,为在狼山普 查找矿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料,但未有提及炭窑口矿区。在 195

3、8 年冶金部华北地质分局 542 队(511 队前身)对狼山中段进行大面 积的普查找矿,先后发现霍各乞,东升庙,炭窑口等多金属矿区,填绘有 1: 10 万路线地质草图,并对狼山中段的矿产分布和赋存规律及工业利用价值进行 较详尽工作。矿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卓尔市潮格旗青山镇,矿区气候比较干旱,气 温较低,一年内主要雨季在6 至 9 月,其它季节干旱,春季多风,秋季气候较 好。1.2 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1.2.1 区域地质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内蒙古台背斜,西北略跨内蒙海西褶皱带。 内蒙台背斜在狼山中段,为一巨型扇形复背斜,炭窑口多金属矿区位于 狼山扇形复背斜的南翼。1.2.2 地层1、太古代

4、五台系(Ar):分布于西狼山宝格太庙玻璃店一带,组成狼山干岭。主要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混合岩组成,有 伟晶岩脉、角闪岩脉强烈注入,并剧烈褶皱,物质组成变化较大,难于辨认和 恢复原岩面貌,为一套极为复杂的深变质岩系。在伟晶岩中产皱、铌、鉏等矿。2、元古代:分布于狼山南北两侧,组成狼山扇形复背斜两翼,北翼角南 翼出露广,根据较清楚的产庄、层序及岩相特征,划分为五个组,南翼缺第五 组、北翼缺第一组。3、火成岩:本区火成岩出露广泛,特别是海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广大地区 内。海西期花岗岩,分三期。(1)第一期片麻状花岗岩(r】):分布于东部的乌兰胡特格以北及西部的4宝格太庙西南一带,呈岩基产

5、出。(2)第二期黑云母花岗岩(r2):呈岩基及不规则状产出,分布较广。4(3)第三期红色粗粒花岗岩(r3):呈不规则状产出在炭窑口附近及霍格4乞之北。1.2.3 构造1、本区大的构造,其形态为以五台系为轴部的扇形复背斜,轴向为北东 -南西,北翼向北倒转,南翼向南倒转。北翼由狼山群(L)组成,南翼处狼 山群(L)之外,还有石炭二叠系(CP),侏罗系(J),白垩系,第三系等。2、本区次级构造形态,在各系、群地层中表现有所不同,但其构造形态 仍受狼山扇形复背斜控制。1.2.4 地质发展史本区自吕梁运动后,中部地区隆起,即转为陆台性质,为内蒙台背斜的组成 部分。陆台基础构造十分复杂,遭受了长期的地壳运

6、动,受了强烈区域变质, 形成了复杂的复背斜,奠定了基础,同时处于相当长期的遭受剥蚀阶段,使南 北两侧接受沉积区有丰富的物质来源。1.2.5 矿产本区矿产丰富,分布广泛。根据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矿特征,划分如 下矿带:1、前狼山矿带:分布于南部东升庙炭窑口一带,主要为沉积变质多 金属矿床,硫铁矿也相当丰富,这类矿床还伴生有钴、银等元素,赋存于狼山 第二组(L2)中,在炭窑口北部的狼山第四组中也有所分布。以铜、铅、锌、 硫具工业价值,规模大,品位富,东升庙的硫远景极大。2、霍各乞矿带:分布在北部的温都尔哈拉霍各乞那论宝拉格一 带,主要为沉积变质多金属矿床,这类矿床伴生有钴、银、镓、锗、铟、镉、

7、金等元素。规模大,品位富,赋存于狼山第二组(L2)中,以铜、铅、锌、铁 最具有工业价值。3、欧巴拉格矿带:分布于本区西北的善代庙欧巴拉格一带,属内 蒙海西褶皱带,矿化类型为沿裂隙充填的铜多金属矿脉,含铜石英脉及含铜砂 岩。赋存于上石炭系(C3)中,规模不清,目前所知尚小,为有望矿点。4、宝格太庙好力更山含铍、铌的伟晶岩带。赋存于五台系及花岗岩 中的伟晶岩中,规模尚不太清楚。5、修铁阿拉企图敖包矿化带,多以石英脉或沿裂隙充填之铜、铅、锌矿脉出现。赋存于狼山第四组(L4)中,矿化普遍,目前所知规模尚小,需 待进一步工作。6、除以上所分5个矿带(矿化带)外,在本区大片分布的五台系(Ar) 狼山(L)

8、的各类岩层中,普遍分布着小型含铜石英脉,不具工业价值。1.3 矿区地质1.3.1 地层、岩性对矿床的控制作用 炭窑口矿区位于狼山扇形复背斜的南翼,以狼山 地层分布最广,其岩性及 其产状对矿床有直接控制作用。狼山地层为一套浅海相地槽型沉积,竟区域变质 而成为石英岩、云母片岩、千枚装片岩、炭质板岩和石灰岩等地层,组成了矿区 主要地层,总厚度大于 2400 米。1.3.2 构造与矿床的关系1褶皱构造:由于矿床分布受底层岩性控制明显,故矿区褶皱构造对矿 床有一定影响。矿区为一向东倾伏的倒转背斜构造,背斜的翼发生倒转,其南翼因受山前 断裂带的影响和被侏罗白垩系地层覆盖,未全部出露地表,现以发现的矿床 均

9、分布在背斜的北翼,岩层走向N70 E,倾向NWZ53。,但在矿区西部因 受断层的影响,使三、五号矿床间的岩层地表向南东倾斜,但到深部仍向北西 倾斜。石炭系,侏罗白垩系地层,在本区分布较小多为倾斜岩层。2断裂构造:其表现特点是带装分布;沿走向有几枝复合现象;沿倾向 常呈叠瓦式构造;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及正断层;不同时代的断裂构造,常表 现为明显的继承性。我们仅由矿床内部观察,在三号矿床底板 Cu.S_1 矿体中 见有少量的片岩角砾,在灰岩中偶尔可见到炭质板岩的角砾;同时在矿体中普 遍见到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呈细脉状,条带状,一般分布在矿状矿石的两 侧并见有切穿层理的现象,在块状矿石中见有石灰岩及

10、炭质板岩的残留体。这 些现象表明具有层间破碎和断裂构造,对矿床再造起着重要作用。1.3.3 火成岩矿区内火成岩的种类较多,多分布于五台系及狼山带地层中,石炭二叠、 侏罗白垩系地层中尚未发现。具其穿插关系由老到新有以下几种。1角闪片岩(pj):主要出露在黑白山南和矿区东北部,呈小侵入体产出。 岩石呈黑绿色,由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斜长石组成,含少量的普通 灰石、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等,其片理产状与区域构造线一致。2. 花岗岩(r4):属海西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部和北部(九、十号矿 床北),灰灰红色,全晶质,中粒结构,局部具斑状构造,主要成份为斜长 石、钾微斜长石、石英组成,其次为少量的黑

11、云母、白云母、磁铁矿及赤铁矿 等。3. 石英斑岩类(入n):主要分布在一、三、五号矿床内部,呈脉状产出, 岩石呈肉红色黄褐色,隐晶斑状构造,由微斜长石、石英组成,还有少量的黑云母和黄铁矿,并见有花岗斑岩脉,野外不易辨认。4. 闪长岩类(6):矿区内分布比较普遍,但集中分布于一、三、五号矿 床附近。5. 石英脉(a):矿区内分布较广,一般呈小细脉状产出,形态规模小, 局部含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铁矿较富。1.3.4 矿床分布及其认识 矿区发现六个矿床,分布在狼山带地层中第二组和第四组内,故形成了南 北两个矿带,另外有两个矿化点,即杨贵口矿化点和石炭口矿化点。南矿带分南北两个含矿层,南层东段为一号矿床

12、,西段为五号矿床;北含 矿层为三号矿床和六号矿床。南北矿层间由片岩相隔,相距300 米,东西延长 4000 米 。1.4 矿床地质特征三号矿床赋存在南部矿带的北层中,全长 3400 米,由于矿床的产状及矿 石物质在东西两段有显著的差异(东段为铜、锌、硫矿床,西段为铜、梓矿床) 本报告仅叙述东段。三号矿床东段(2015 线间)长 1750 米,平均厚 44 米,走向北 70 度, 东倾向北西,倾角 56。1.4.1 矿床顶底围岩(1)顶板:三号矿床顶板为一走向北 70东,倾向北西,倾角东端稍陡, 西端稍缓于矿床的走向逆斜断层即 F10、 F15。2 线以西:该断层倾角稍缓于矿床,故在 1000

13、米标高以上,矿床均直接与 断层接触,破碎带厚度一般均在12 米,个别工程中见有1015 米,当破碎带 不发育时,则矿床有分解 绿泥片岩接触。在 1000 米标高以下矿床与顶板千 枚状片岩接触,千状片参为灰黑色,主要由石英及泥片组成,具千枚状构造。2线以东:三号矿床北叉顶板的F10及南叉顶板的F15,其倾角稍陡于矿 床,矿床直接与断层接触,破碎带厚12米,特别是F15,断层在59线间, 倾角最大,破碎带不发育,仅见厚35 厘米的绿泥石带,而矿床与二云母石英 片岩接触。(2)底板矽质千枚状片岩:岩石呈灰黑色,主要由石英及石英质小砾石、 长石、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绿带石、假象褐铁矿及少量的炭质组

14、成,具 花局鳞片变晶结构或鳞片变晶结构,粒度一般在 0.10.3 毫米,个别大于 0.3 毫米。该层由西向东矽质逐渐增高,矿物颗粒西细东粗,至7 线经东逐渐变为绢 云母石英片岩。该层厚 215 米,平均厚 10 米左右,层位稳定。1.4.2 含矿层的划分及其变化 三号矿床中各矿体的赋存受岩性控制极为明显,不同的矿体分别赋存在一 定的层位中,因此含矿层内各种不同岩层的厚度及变化情况对各矿体的厚度变 化起着直接控制作用。根据含矿层内主要岩石、矿物的含量变化曲线,加以对 比联合,将含矿层划分为五层。将各层的含矿程度,含矿种类,变化特征等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第一层主要金属矿物有细粒黄铁矿,白铁矿,黄铜

15、矿,磁黄铁矿,闪锌矿, 方铅矿,其次有毒砂,菱铁矿,锆英石等。该层蚀变现象简单,均遭强烈的绿泥石化,为富含铜、锌、硫多金属矿体的重要层位之一,S-1、Cu.S-l、Zn.S-l号矿体即赋存于该层中。Cu.S-l、 S-1 两矿体占层体积为 92%。第二层:主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炭质、石英、方解石、黑云母、绢云母 等组成,岩性变化较大,有时为炭质板岩、炭质千枚状片岩或绿泥片岩及炭质 泥灰岩等,或组成互层带。经光谱半定性分析:CaO=610%,MgO=510%,Al2O3=610%,Si02=1020% 含矿性差,仅见有少 量黄铁矿,但若石英岩与炭质板岩组成互层带时,则含矿增强,如 2l5 线间 则构成 Zn.S2 号矿体,其他地段一般均不含矿,有时构成零星的小矿体。该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 3 米,常夹有千枚状片岩或绿泥片岩为其特点,除18线CK34、8线CK85、CK76孔中出现尖灭外,其他地段均没见尖灭现象, 构成 Cu.S1 号矿体的顶板。第三层,黄铁矿重晶石灰岩(H):该层主要矿物为黄铁矿、重晶石、方解 石铁白云石;其次有石英、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和少量的阳起石、透闪石、 透辉石等,并夹有薄层的炭质板岩。第四层,炭质板岩(bt):该层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在不同地段分别为 炭质板岩、泥灰岩、千枚状片岩及互层带等,经光谱半定量分析, C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