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御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59321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防御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灾害防御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灾害防御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灾害防御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灾害防御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防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防御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自然灾害防御 measures to prevent natural disaster: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推延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即 防灾。防灾的目标是消灭或削弱灾害源,保护受灾体。由于社会承灾体是多种自然灾害 侵袭的目标,所以防灾的手段和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采用多种措施防御多种灾害的综 合防灾,应是今后防灾的发展方向。2. 工程性防御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prevent disaster :通过提高各种工程和建筑物的防 灾能力或者修建防灾工程,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即采用工程性防御措施防灾。防灾工

2、 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1)改变孕灾环境,削弱或消除灾害源,或防止 和减少致灾因子的强度。例如,可以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 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 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2)限制或分导灾害载体,阻隔或控制致灾因 子与承灾体的直接相遇。例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 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3)可以改变承灾体特性,提高抗 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例如,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 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

3、到抗震要求。根据中国所面临的主 要自然灾害的威胁,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建设的防灾工程包括:各大江河防洪工程;主要 农牧区抗旱工程及重要城市和经济区供水工程;重要城市和重要设施的防洪、抗震工程; 病险水库大坝的修复、加固工程;沿海沉降区的防潮、抗洪工程和洼地、内涝的治理工 程;山区交通干线的抗滑、抗泥石流工程;绿化工程等。3. 非工程性防御 non-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prevent disaster :就是通过非工程性的防灾 措施来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1)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开展灾害科学 研究,进行灾害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2)制定防灾规划,编制灾害

4、风险区划;(3) 建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制定应急预案等,使民众在临灾前能及时撤离危险区;(4)制 定并实施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规范人们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工程;(5)进行 灾害与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灾害意识和防灾能力;(6)加强防灾减灾综 合管理等。4. 防灾意识 disaster prevention consciousness: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要有相关知识做铺 垫,包括各种常见灾害、衍生灾害及其它各种灾害的知识,有效防范和减轻各种灾害损 失的知识,综合评判灾害后果的知识,以及居民在灾害发生后自救的应急知识等,这种 能力就是防灾意识。5. 灾害救助物资仓储网络:为应对突

5、发自然灾害事件,在主要的城市和灾害易发地区 建立灾害物资储备库,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建立 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兴建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形成灾害救助网络。6.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于2006 年1月8日由国务院发布,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 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 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 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总体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 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

6、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预 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 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1)总则,主要说明了总体预案编制的 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并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同时也对应急工作的原则和应急预案体系等内容进行了说明。(2) 组织体系,将应急工作的组织体系分为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 专家组五个部分。(3)运行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 应

7、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作了详细规定。(4)应急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各 有关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及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信等应急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5)监督管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对人员培训和预案演练工作,抓好面向全社 会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并明确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并制定了应急工作中的奖励与惩罚制度。(6)附则。目前国务院 各有关部门已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 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各地还结合实际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和保障预 案;许多市(地)、县(市)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制定了应急预

8、案。7.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 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 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该预案适用范围为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 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 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 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共八章,分别为:(1) 总则,主要介绍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

9、适用范围以及应 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2)启动条件,明确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启动本预案。(3)组 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4、应急准备,主要说明了各相关部门应如何做好以下各方 面的应急准备工作,即资金准备、物资准备、通信和信息准备、救灾装备准备、社会动 员准备、宣传、培训和演习。(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说明了应如何做好灾害预警 预报、灾害信息共享、灾情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6)应急响应,根据突发性自然灾 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8)附则。8.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编制目的是为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 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10、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该预案适用于 地震灾害事件(含火山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共十章,分别为:(1)总则,主要说明了地震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地震应急工 作的原则等内容。(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组织体系主要分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中国地震局两大部分,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3)预警和预防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监测 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两方面的内容o (4)应急响应,对应急响应工作的细节问题进行 了具体的说明与规定。(5)后期处置,主要规定了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调查和 总结方面的工作。(6)保障措施,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应提供的保障资源以及相关措施, 如通信

11、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等。(7) 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发生地震的应急反应。(8)其他地震事件处置,包括有感地震应急、 平息地震谣言、特殊时期戒备、应对毗邻震灾。(9)火山灾害预防和应急反应。(10) 附则。9.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该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 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 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应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12、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 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 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 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突发地质 灾害应急预案共九章,分别为(1)总则,主要说明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的 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原则等内容。(2)组织体系和职责, 主要明确了各级相关部门处理突发地质灾害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3)预防和预警机制, 对预防预报预警信息、预防

13、预警行动、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等方面工作的具体说明。(4)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5)应急响应,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明确了相 应级别的应急机构。(6)应急保障,明确了相关部门在应急工作中应承担的应急资源以 及措施的保障责任。(7)预案管理与更新。(8)责任与奖惩。(9)附则。本预案由国土 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突发地质 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

14、发地质灾害 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10.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做好水旱 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水旱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 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 突发性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 洪灾害(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台风暴潮灾害、干旱灾害、供 水危机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

15、 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防汛抗旱以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 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防汛抗旱工作按 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 服从全局利益。坚持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汛抗洪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 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 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

16、态用水需求。坚 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 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防 汛抗旱应急预案共七章,分别为:(1)总则,主要介绍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以及应急工作应遵循的原则。(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明确规定了各级相关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3)预防和预警机制,主要说 明了如何做好各类预防预警信息的提供、预防预警行动方面的工作。(4)应急响应, 按洪涝、旱灾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6)应急保障,明确了 相关部门在应急工作中应承担的应急资源以及措施的保障责任。(6)善后工作,发生 水旱灾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 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7)附则。11.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 案编制的目的是为贯彻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