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585920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20例体会 作者:兰永臻,李胜水,王 朔,周爱华【关键词】 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摘除摘 要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镜下摘除儿童大肠息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至今诊治的儿童大肠息肉20例,其中单发息肉19例,多发息肉1例,并对其术前准备、操作手法、摘除方法及术后管理进行分析。结果:单发病例一次镜下治疗成功,多发病例需二次镜下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谨慎使用成人结肠镜诊治儿童大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关键词 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摘除我院自2001年至今应用成人电子结肠镜诊治儿童大肠息肉20例,并对息肉进行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

2、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儿,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小1.2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51岁。全部以便血就诊,病程1个月1 a。12 设备 PENTAX EC-3840F电子结肠镜;ERBE ICC80高频电发生器:OLYMPUS SD9 U1圈套器、FD1U1热活检钳等治疗附件。13 术前准备 术前1 d进清淡软食,术日禁食。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不同酌情给予番泻叶10 g15 g分两次于术前晚及术日凌晨代茶饮,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于术前1 h清洁灌肠一次。20例中5例较大患儿未用麻醉及镇静药,其余15例均有麻醉师采用氯胺酮全麻。2 结果20例中单发息肉19例,多发息肉1例。多发1例为13岁男

3、性患儿,直肠及乙状结肠散在数枚直径自04 cm12 cm大小不等的息肉,数量难以计算。单发病例息肉直径自08 cm25 cm大小不等。息肉形态为广基、亚蒂或细长蒂,表面多有充血糜烂。降结肠息肉1例,其余病例息肉均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所有单发病例均一次于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多发1例选其较大及可疑出血息肉一次镜下治疗10余枚,剩余息肉择期二次镜下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术后便血停止。肿瘤回收病理检查结果:幼年性息肉19例,炎性息肉1例。3 讨论大肠息肉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以无痛性小量血便为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以便血来诊的患儿,检查前即应考虑到大肠息肉的可能性,应按电外科

4、治疗进行肠道准备,禁忌用甘露醇做肠道清洁1。患儿年龄小,肠道准备困难,导泻剂可分次、少量口服,应用此法本组患儿肠道清洁基本满意,仅年龄最小患儿于术前1 h清洁灌肠一次。儿童肠腔小,肠壁薄,操作不当易引起医源性并发症,应循腔进镜,多采取进退法去弯取直,不易用翻转法、滑镜法,以免损伤肠壁或引起肠系膜撕裂。儿童大肠疾患多发生在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相对较少,检查时应以明确诊断及治疗为目的,不必逐例追求全结肠检查,尽量减少反复插镜以减少患儿痛苦2。文献报道3,经结肠镜切除大肠息肉的并发症较诊断性结肠镜操作要高10倍。其并发症有出血、穿孔、灼伤等。本组术中根据息肉形态、大小选择电凝灼除、热活检钳咬除及高频电

5、圈套切除等方法进行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儿避免过早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给予消炎、止血预防性治疗,根据术中创面大小酌情给予禁食、流质或无渣半流饮食。我们体会到,术者操作技术应娴熟,与助手配合应默契,只要术者熟练掌握高频电发生器的性能及操作技术,充分了解儿童肠腔小、肠壁薄等解剖特点,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做到手法轻柔,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摘除是安全的。成人结肠镜视野宽,电子结肠镜高清晰度的成像及操作系统的改进,使得操作更为方便简单、安全,在无条件的地区谨慎使用成人结肠镜进行儿童大肠息肉的诊治是可行的。参考文献:1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01.2 刘海峰,吴家德,张文,等.大肠镜在小儿外科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3):148150.3 洪流.经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凝切除小儿息肉103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90,11(6):338.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