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585089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上岗证一、名词解释 1、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生长和繁殖。无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酶,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及其他物质。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2、致病菌:引起动物疾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巴氏杆菌、鼠棒状杆菌等。 3、条件致病菌:一般不引起动物发病,但在应激条件下,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动物的疾病的细菌,如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茵引发动物的菌血症和体表脓肿等。 4、正常菌群:对动物无致病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的细菌,如

2、普通大肠杆菌、乳酸杆茵等。 5、寄生虫的传播媒介: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的一种低等动物,如传播血液原虫的吸血节肢动物。 6、普通动物:是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该种动物饲养于普通环境中。 7、清洁动物:是一类除了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尚不能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动物。 8、SPF动物:是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除普通级和清洁级必须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外,SPF级动物还必须排除对实验有干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9、无菌动物: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

3、动物。 10、悉生动物:又叫已知菌动物或己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己知微生物的动物。 二、是非题号错误的用号) l、犬普通级必须排除狂犬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大传染性肝炎病毒,且必须对狗做这四种病毒疫苗的预防接种。 2、犬普通级必须排除狂犬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犬传染性肝炎病毒,且血液中不能有这四种病毒的抗体。 3、猴普通级必须排除B病毒。 4、猴普通级必须排除狂犬病毒。 5、病原真菌多为人畜共患,且真菌孢子即易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实验人员的健康。 6、病原真菌面广量大,但对人没有很大威胁。 7、高热灭菌可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效力更强。 8、高

4、热灭菌可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效力更强。 9、霉菌和酵母对营养要求均较低,可在简单的沙氏培养基上良好地生长。 10、霉菌和酵母对营养要求均较高,能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良好地生长。 11、能以有性或无性方式繁殖的微生物是真菌。 12、能以有性或无性方式繁殖的微生物是细菌。 13、真菌能在饲料中繁殖,产生危害动物的代谢产物,称之为真菌毒素。 14、疥螨在宿主皮肤的浅层挖掘隧道,在隧道中生活,这种寄生虫称为体外寄生虫。 三、选择题 1、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有较强的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病原A。 A 狂犬病病毒 B 兔出血症病毒 C 小鼠肝炎病毒 D 鸡白血病病毒 2、对自然宿主致病性弱,

5、但可引起人的致死性感染的病毒是D A 小鼠脱脚病病毒 B 免出血症病毒 C 小鼠肝炎病毒 D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3、下列病原体中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是 A。 A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B 鼠痘病毒 C 仙台病毒 D 猴病毒40 4、自然宿主致病力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动物群的病原体是B。 A 猴病毒40 B 兔出血症病毒 C 小鼠肝炎病毒 D 鸡白血病病毒 5、自然宿主致病力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动物群的病原体是B。 A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B 鼠痘病毒 C 仙台病毒 D 猴病毒40 6、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

6、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是C A 狂犬病病毒 B 兔出血症病毒 C 小鼠肝炎病毒 D 鸡白血病病毒 7、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是C。 A 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病毒 B 鼠痘病毒 C 仙台病毒 D 猴病毒40 8、对自然宿主、人和其它动物都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剂。肿瘤移植物和细胞培养物的病原体是D。 A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B 鼠痘病毒 C 仙台病毒 D猴病毒40 9、下列病原体中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致病性、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是A。 A 沙门氏菌 B 泰泽氏菌 C 鼠支原体 D 松鼠狼疮疹病毒 10、对自然

7、宿主致病力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毁灭整个动物群的病原体是B。 A 出血热病毒 B 泰泽氏菌 C 小鼠支原体 D 松鼠猴疟疾病毒 11、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是C。 A 出血热病毒 B 泰泽氏菌 C 鼠支原体 D 松鼠狼疮疹病毒 12、对自然宿主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可传染给人引起致死性感染的病原体是D。 A 结核分枝杆菌 B 多杀性巴氏杆菌 C 鼠支原体 D 猴疮疹病毒 13、对自然宿主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可传染给人引起致死性感染的病原体是D。 A 结核分枝杆菌 B 多杀性巳氏杆菌 C 鼠支原体 D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14、小鼠普通

8、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D。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肺支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沙门氏菌 15、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属小鼠清洁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B。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肺支原体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沙门氏菌 16、对自然宿主、人和其它动物都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属条件性致病菌,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A。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肺支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沙门氏菌 17、对自然宿主、人和其它动物都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属条件性致病菌,小鼠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A。 A 绿脓杆菌 B 肺支

9、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沙门氏菌 18、小鼠普通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D。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肺支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皮肤病原真菌 19、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属小鼠清洁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细菌是C。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多杀巴氏杆菌 D 沙门氏菌 20、小鼠普通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毒是D。 A 仙台病毒 B 小鼠细小病毒 C 小鼠肺炎病毒 D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21、对自然宿主、人和其它动物都无明显的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剂、肿瘤移植物和细胞培养物的病原体,属小鼠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

10、必须排除的病毒是B A 仙台病毒 B 小鼠细小病毒 C 小鼠脱脚病病毒 D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22、小鼠普通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毒是D。 A 仙台病毒 B 小鼠细小病毒 C 小鼠肺炎病毒 D 小鼠脱脚病病毒 23、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响动物的健康,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的病原体属小鼠清洁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毒是A。 A 小鼠肝炎病毒 B 小鼠细小病毒 C 小鼠肺炎病毒 D 小鼠肺炎病毒 24、小鼠普通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毒是D A 仙台病毒 B 小鼠细小病毒 C 小鼠肺炎病毒 D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5、兔普通级动物必须排除的病毒是D A 仙台病毒 B兔粘液瘤病毒

11、C 轮状病毒 D 兔出血症病毒 26、普通级兔必须排除的细菌是D。 A 肺炎克雷伯氏菌 B 肺支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皮肤病原真菌 27、普通级兔必须排除的细菌是D。 A 绿脓杆菌 B 肺支原体 C 多杀巴氏杆菌 D 沙门氏菌 28、普通级啮齿类动物和兔必须排除的寄生虫是A。 A 体外寄生虫 B 兔脑胞内原虫 C 卡氏肺抱子虫 D栓尾线虫 29、普通级啮齿类动物和兔必须排除的寄生虫是A。 A 弓形体 B 脑胞内原虫 C 卡氏肺抱子虫 D 栓尾线虫 四、填空题 l、病原真菌根据其侵袭部位以及发病的条件,大体划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条件致病真菌三类。 2、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来源主要是被污

12、染的垫料、水、饲料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3、寄生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驱虫、环境卫生和管理制度。 五、问答题 l、确诊病毒的存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在细胞培养或病变组织的切片中检查到包涵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细胞,动物发病,鸡胚死亡,在鸡胚组织、绒毛尿囊膜上出现可见病变,用血清学方法可探测到病毒存在: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或免疫电镜技术,证明某病毒的存在;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证明病毒的存在。 2、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什么条件? 答:营养条件:细菌的生长繁殖要求一系列营养成分,如水分。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和必需的生长因子等。温度:细菌生长有最适温度和温度范 围,超过最高或

13、低于最低温度范围,细菌的活动和生长均告停止。一般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与人畜的体温相近似。氢离子浓度:PH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很 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为7.2-7.6。渗透压:细菌细胞需要在适宜的渗透压下,才能生长与繁殖。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对细菌的发育和 繁殖有明显的影响。 3、微生物和寄生虫对被感染的实验动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答:携带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能直接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烈性传染病不仅会导致整个动物群的毁灭,也能使整个动物群带毒,带毒群体难以净化,会反复爆发疾病,造成生产和研究的巨大损失;干扰实验结果,如导致实验 中止、重复性差、或结果无法解释,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污染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带毒造成疫病蔓延,带毒的生物材料使肿瘤移植失败、细胞培养污 染、胚胎操作与动物胚胎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