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保护的古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58301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亟待保护的古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亟待保护的古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亟待保护的古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亟待保护的古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亟待保护的古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亟待保护的古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亟待保护的古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州开发区一古建筑群亟待保护(图)-04-3 :04:00 来源: 赣州晚报 4月2日,记者看到,古建筑群门前杂草丛生。 记者余书福 摄“这处100近年的古建筑群,18年2月就被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是近年过去了,有关部门始终没有派人来修缮,现已变得破烂不堪,如果再不及时维护,就将有倒塌的危险。”4月21日,家住赣州开发区湖边镇梨园村的肖先生如是对记者说。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赣州开发区湖边镇梨园村,远远就看到这片古建筑群:气派的门庭、古朴的屋瓦、精美的花窗、高耸的院墙,青砖黛瓦之间,仍能看出宅院主人当年的豪奢和富足。记者近前看到,门庭上方的花鸟、人物等石雕栩栩如生,尽管历经风吹雨打,但色彩仍

2、然鲜明。大门左侧墙壁上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碑上刻有“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梨芫居民建筑群”字样。然而,门庭两侧长满了杂草,围墙左右两个红石雕刻的窗花已经破损。走进古屋,有前厅、正厅、后厅,宅院里大厢房穿小厢房,大客厅连小客厅,大天井套小天井,其建筑系土木石混合构造,建筑工艺融木雕、石雕、砖雕为一体,极具欣赏价值。然而,院内的天井、石阶、地板上随处可见杂草和青苔。院落间的墙体斑驳,木质门窗发霉且破损严重,无人居住的房子里堆满了杂物,某些房间还饲养了家禽,污秽不堪。在古建筑群后院居住的肖承旺老人今年89岁了,她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幢老宅尚有十五六户人家居住,目前只剩5户人家,其她人都搬到外面新居居住

3、了。肖承旺说,20近年前老宅被拟定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她并未见有关部门来维修过。如今,古建筑群下雨天到处漏水,院内许多厢房的围墙都倒塌了,木雕、石雕损坏很严重。居住在中厅右厢房的陈女士说,每次刮大风时,屋顶常常有瓦片被吹落下来。此外,房子是土木构造的,没有配备消防设施很不安全。如果再不及时进行维修,这片古建筑很有也许就会倒塌。梨园村民呼吁政府部门尽快修缮,不要让这片百余年的古建筑群成为废墟。当天下午,记者来到赣州市文物管理局理解状况。该局文物执法科一名夏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梨芫居民建筑群建于清代,大小房有50多间,面积几千平方米。抗战期间,蒋经国、蒋方良曾在此开办了“江西省第二保育院”

4、。赣州撤地设市后,将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该处古建筑群的现状,文物管理局也很注重,并常常派人前去查看,督促居民注意防火。然而,由于该建筑群属于私人产权,根据文物法“谁使用谁维修”的规定,她们想修缮也很为难。如果要想对该古建筑群进行全面的修缮,她建议拥有该古建筑群产权的户主向本地村委会反映,再由村委会向赣州市博物馆、文广局申请,争取能得到有关资金的支持。?(记者余书福)石房被拆 涉县王金庄民间古建亟待“复活”0-4 10:02: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邢云文/图 王金庄的石头会唱歌。 因其老式遗风犹存且独具特色,位于大山深处的涉县王金庄,早在时便被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

5、村,还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老式村落、中国老式文化名村。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王金庄却发现,某些村民陆续将自家石房老宅拆除,翻建砖瓦新居。随着时间推移,不乏明清古建的历史文化名村前程未卜。 涉县王金庄 古旧建筑的木雕装饰 风韵悠悠古村落 王金庄村位于涉县县城东北部的大山深处,全村约四五千口人。 穿行太行山间,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车窗外沟壑纵横,村民劈山垫地、垒石造田而成的一道道梯田,成了王金庄独特的风景。 不仅如此,漫步王金庄村,石房石墙、石街石巷、石磨石碾、石桥石栏,犹如走进了石头的世界。据村民简介,这些石房石墙,是很近年此前,村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修建的。“忠厚传家久,诗书

6、继世长”、“有志肝胆照,无私天地宽”沿着光亮的石板街缓步前行,几乎每户人家大门两侧的石墙上都刻着对联,一座座院落散发着悠悠古韵。 记者注意到,村里的石房业已编号,根据标牌内容简介,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建筑。 并且,与其她山村不同的是,这儿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驴相称于家里的半个产业啊!”一位老大娘告诉记者,她们这里不会发生杀驴吃掉的事儿,相反,人和驴只见感情深厚,待驴死后还会埋葬解决。 毕竟,上山建房、梯田耕作,都需要毛驴驮物负重。对于村民来说,驴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每到春种秋收时节,农民赶着驴儿在一弯弯梯田上辛勤快作,形成山沟里一道特有的风景。 古老山村引来外地客 千百年来,王金庄的村民日出

7、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山高沟深、石厚土薄,然而,村民们战天斗地,用自己的双手修建而成石街石房和围山梯田,始终过着安静而单纯的生活。 近年来,王金庄村的村民,对于大山外面来的人已不再陌生。例如,每年均有一大批绘画、照相人员到这里采风写生。以王金庄为素材创作的绘画照相作品不断被国家级报刊杂志刊用。 王金庄村大红袍花椒有“十里香”美誉。此外,尚有电影艳阳天、浴血太行等也曾在这里拍摄。环境美了,王金庄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特别是夏秋炎热季节,到此玩耍游乐、消暑纳凉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人们被这里古朴自然、神奇浓厚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深深吸引。 漫步村道,随处可见席地创作的画家、手拿摄像机的驴友,而这对王金庄

8、的老人们来说,已是习觉得常的事。石房与“文明”的冲突 因有众多游客前来,村民逐渐意识到了“商机”,便有人将自家院落进行改造,开办起农家乐。 旅游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一位老板告诉记者,“这儿一年四季均有人过来游玩,特别是写生、照相的非常多。近两年,来的人是越来越多,垂钓啊什么的,玩得都很开心” 但与之相随的,村民们基于改造住宿条件、开办农家乐等种种因素,纷纷将石头老宅拆除建新居,囿于成本因素,这些翻盖出来的红砖新居虽然档次高了、空间大了,但业已没有昔日的古朴味道。 一位正在翻建新居的村民非常坦诚地说,本来的石头房子虽然游客们很喜欢,但是,她们毕竟住在这里,“空间狭小,比较阴冷,生活起来不太以便”。

9、 记者注意到,翻建新居的现象在王金庄并非孤例。 那么,为什么不“修旧如旧”,仍然沿用石头原料来建房呢?村民说,“虽然守着大山,但目前哪来的石头啊,别说山头均有主人,即便采下来还要按尺寸劈开,麻烦不说,也不如红砖成本低。” 附近均有砖场,村民说,每块三毛多钱,但是盖好一种不大的院落,也得需要十几万元,“如果用石头,成本就更高了。” 某些村民陆续将自家石房老宅拆除,翻建砖瓦新居 石板街巷韵味悠长 本地有明保证护禁令 “这是历史文化名村吗?目前尚有的看,再过几年,这里跟别的山村尚有什么两样!”一位游客指着几处正建新居的工地,言语中透着遗憾和失望。 对于游客来说,石头房是欣赏的对象,看完了就离开了。但

10、对于村民来说,这些石头房却是她们的家,她们需要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生活。 以石头、石街、石巷等为代表的“石头文化”,是王金庄区域老式民居的典范。 记者理解到,王金庄所辖的井店镇政府,曾就“有关加强王金庄区域风貌建筑保护”发出告示。告示明确划出了保护范畴,明确规定“在保护区内严禁擅自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严禁擅自修缮变化古民居本体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原貌”,“严禁擅自拆除古民居的门、窗、牌、匾以及其她装饰构件”、“严禁擅自更换构件或在古民居沿线外墙、楼顶安装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卷闸门、改建门窗等破坏古建筑行为” 这些规定不能说不明确。但是按照村民的说法,虽然上级部门明确规定

11、不让拆掉石房建新居,“说让修旧如旧,不让变化原貌,但是,拆了也就拆了,基本上没人管。” 复活之路值得深思 “总不能逼迫人们仍然住在狭窄、灰暗的石头房里,不让她们重新住亮堂的楼房吧?”许多人念念不忘的乡村风景其实对村民来说是一种难熬。在王金庄村,记者看到有某些废弃老房子,尽管墙体挺立不倒,但房屋主人却已搬离。没人居住,房子也开始荒废。随着社会发展,诸多历史文化村落已经发生了巨变,王金庄也不例外。 古时,它因人群汇集,繁华而安静;如今,外面城乡繁华非常,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搬到镇里、县城甚至大都市谋生。”一位村民说。其实不难发现,梯田里劳动的村民几乎都是老人,她们骑着毛驴登山劳作,也舍不得家里的石头房子,决定继续在这里生活,直到生命尽头,“年轻人都出去了”。 据理解,古老村落里的石房等古建设施,维修费由个人承当。由于缺少国家补偿机制,村民个人维修缺少积极性。显然,倘若这种境况再不改观,最迷人的石头文化将会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而消失。日久天长,与其她山村无异,难免“千人一面”。 徐徐地,古村落将会失去活的记忆和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