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调研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56918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安全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防安全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消防安全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消防安全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消防安全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防安全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调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关于我市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情况的调查报告(讨论稿)为了促进我市公共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9月上旬,市政协社会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在满郭强副主席的带领下,到市区繁华路段商业区、部分公共场所、生产企业及公安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查组听取了市公安局对我市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情况的汇报并召开座谈会,分析了我市消防安全情况,对公共场所存在的消防隐患和消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我市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消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为目标,深入开展“消防平安”创建活动,严格落实消防

2、安全责任制,大力加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大步推进消防设施装备的现代化,狠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区域监控工作,积极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着力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全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党委政府重视,切实落实责任。我市各级政府重视消防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消防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为加强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进行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展了以“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

3、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等活动,并纳入政务督导的重点项目。(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我市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的“五进”活动不断深入,提高了广大群众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对全市383名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在潍坊电视台开辟鸢都消防专栏,向全社会宣传“四个能力”知识,使之家喻户晓。在此基础上,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专兼职消防人员、单位员工进行分类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00余次,

4、培训人员16万余人次,并结合监督检查进行上门指导,确保单位员工能够掌握“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三)全力排查整改各类火灾隐患。结合各项消防安全保卫工作,组织了对全市1439家公众聚集场所、225家高层建筑、61家地下建筑、2592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34001家九小场所分别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完善了重点单位消防档案。积极推行多部门联合执法,今年以来,共检查社会单位10491家,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5200余份,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7384处,办理各类消防行政案件212起,其中处罚单位153家,处罚个人66人,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83份,罚款259万余元,行政拘留9人,责令“三停”39家(处),临

5、时查封单位6家,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同时,加大现场消防产品监督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共检查工地557次,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消防产品委托检验592批次、防火装修材料见证取样220批次,针对检查发现的消防产品质量问题和制假售假行为,及时依法处理,进一步规范了消防产品市场秩序。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消防站数量严重不足,按照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计算,市区消防站应建21个,目前已有6个,尚缺15个,寒亭、经济开发区至今没有消防站;其他各县市区应建36个,已建15个,缺21个。市政消防设施缺口较大,一些市区在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市政消火栓,全市应设置

6、市政消火栓3951个,实际设有2671个,缺1280个。以市区为例:潍城区、奎文区、高新区三个区主次道路总长度约为182公里,按照国家市政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120米的规定,三个区至少应建市政消火栓1500个,实有消火栓298个,其中损坏179个,公共消火栓保有数不足应建数量的8%,有的新建路段根本未设消火栓。在胜利街、东风街等主要路段和中百大厦、百货大楼等繁华商业区,市政消火栓的实有数不足应建数量的10%。(二)应急救援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去年以来,消防支队共参与交通事故、高速公路救援、建筑倒塌、高空、水上、井下救援等抢险救援2188起,社会救助和大型活动保卫1143次,抢救被困群众983人

7、,已经在安全生产事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担当起救援主力军、突击队的角色。但消防部队肩负的任务与人员编制、装备不相适应,由于受到人员编制体制、管理体制、保障体制的限制,应急救援力量功能发挥上有局限性,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协同配合能力弱,尤其是在危险化学品管理的信息共享方面,消防部门处于被动局面,对企业使用危化品的种类、数量、规模等情况不能实时掌握,缺乏危险源信息查询、处置对策信息查询的途径和手段。未建立区域分布相对合理的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在抢险救援专家组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制度性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专家队伍。(三)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较薄弱。我市部分火灾的发生和人员的伤

8、亡,暴露出群众消防安全常识缺乏,自防自救逃生能力差。许多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对火灾危险性不了解,对基本的防火、灭火和逃生技能不掌握,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往往无所适从,错过最佳逃生时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日常经营中没有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公安机关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及违法行为未积极进行整改。(四)社会保障机制相对滞后。由于地方财政供给体制的现状和消防业务经费指标的不明确,使部队正常业务经费投入的多少,全靠消防部队去争取。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经费水平的差异,有的大队经费仅有十几万,执勤车辆尚不能满足执勤灭火救援的需要。自2003年,我省开始招收合同制消防员充实一线灭火救援力量,缓解

9、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就是这支24小时执勤、承担大量急难险重任务的队伍,基本工资仅800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也只有1000元,造成合同制消防员招收难、流失率大。三、意见和建议(一)进一步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消防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把消防规划列入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各地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全面评估,督促无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区制定消防工作建设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落实城镇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活动,新建城市(市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一步到位。二是加强公安消防队站建设。严格执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着力抓好城市消防队站的新

10、建、改建和扩建,优化城市安全布局。三是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加强消防车辆装备配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特别是要根据灾害事故特点,配齐各类性能良好、结构合理的灭火救援车辆和器材,力争使所有消防队站的营房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达到国家标准,适应实战需求。(二)迅速在繁华路段、重点公共场所按标准要求补全配齐消火栓等安全设施。调查中发现,市政消防设施的缺失,足以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城区市政消火栓的修复、增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尤其城区繁华路段、重点公共场所,如胜利街、东风街等主要路段和中百大厦、百货大楼、世纪泰华广场、小商品城等繁华商业区,应迅速补全配齐市政消火栓等安全设施。在今后的市

11、区规划中,特别是城区道路建设中,建议按国家要求标准配齐配好消防设施。(三)加强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新消防法赋予了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职责。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关键是加强各类专业灭火、救援和基层消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应急救援职能,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按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要求,建设高层、地下工程和石油化工专业灭火救援队,高速公路和地震灾害事故紧急救援队。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预案,不断提升城市灾害防控能力。发展壮大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职雇员、消防安保员队伍,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提

12、升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四)继续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要以公共场所为重点,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坚持突击性专项行动与常态化排查治理相结合,对涉及城市安全布局的重大火灾隐患和久拖不改的火灾隐患,采取挂牌督办、一票否决制等措施,紧盯不放。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适时对火灾隐患进行曝光,同时鼓励群众举报,保持排查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对事关国计民生、影响当地火灾形势稳定的重点要害单位和部位,严格管理标准,防止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落实以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高层和地下建筑、“三合一”场所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

13、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联合执法,强力督促整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五)抓好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抓好新消防法的学习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户外传媒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宣传属公益事业范畴,应与商业宣传区分开来。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措施,明确新闻媒体对公益事业宣传的责任义务并加强监督,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协调解决。(六)进一步完善消防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消防部队业务经费管理办法,实施年度消防业务经费与各地经济增长相挂钩的办法,以每年不低于当地经济总量的百分比或不低于经济增长率来提高业务经费水平。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建立健全扶持机制,逐年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力度。提高合同制消防员和文职雇员的工资待遇,多给退役官兵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在部队安心服役,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做出贡献。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