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案 (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562902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学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曹刿论战》教学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案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课堂教学案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0日 学 科语 文授 课 班 级九年级设计者李家惠授课者李家惠课 题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2、 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3、 疏通全文语义。4、 评价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及特殊的文言文句式。2、疏通全文文义。教学难点评价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课件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些文言文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具有初步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

2、只是肤浅的,阅读能力还不高。因此还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多多的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资料交流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本文题目又叫“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师问:请同学们根据课前你所查询的资料,介绍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及左传的相关知识。二、左传简介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补充。三、历史散文体例(教师拓展)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

3、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学生介绍:1、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的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历史上称为长勺之战。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2、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

4、年体史书。相传史记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3、学生列举学过的出自战国策、史记、春秋的课文。生: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生: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它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成诵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要求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抽三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3、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 5、

5、找同学翻译课文。 五、重点词语解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齐师伐我。又何间焉。牺牲玉帛。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再而衰。可以一战。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小惠未徧。3、解释一词多义。A、曹刿请见;战则请从。B、公问其故;故逐之;故克之。C、战则请从;民弗从也。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战于长勺。(状语后置)2、省略句必以分人。可以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七、评价人物。1.如何评价曹刿这个人物?教师总结补充2.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个人物?八、总结。学生回顾这节课学的主要内容,老师补充。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三个学生比赛分段读

6、,其余同学听读后评价。学生先讨论,再抽学生回答。学生翻译,教师指导。生: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又何间焉。 参与牺牲玉帛。 猪牛羊等祭品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弗敢加也。 虚报小大之狱。 案件虽不能察。 即使再而衰。 第二次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生:徧,通“遍”,遍及学生解释加点词的词义。生:何以战?(宾语前置)战于长勺。(状语后置)生:省略代词“之”。生:省略“鼓”。生:,也。判断句。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生: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生:2、生:我认为鲁庄公是:A、鲁庄公广开言路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使

7、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B、鲁庄公 除了施“小惠”、取“小信”,更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取得胜利后,还问取胜的原因。D、鲁庄公也表现在“鄙”的方面,“未能远谋”“将鼓之”“将驰之”“公问其故”,这些表现他无远谋,不懂作战的战略战术。学生回顾这节课学的主要内容,再全班交流。作 业1、 背诵课文。2、 思考曹刿是如何论战的?3、 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板书设计一词多义A.曹刿请见;战则请从。B.公问其故;故逐之;故克之。C战则请从;民弗从也。古今异义词齐师伐我。又何间焉。牺牲玉帛。肉食者鄙。弗敢加

8、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再而衰。可以一战。曹刿论战教 学反思曹刿论战课堂教学案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0日 学 科语 文授 课 班 级九年级设计者李家惠授课者李家惠课 题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巩固重点词语。2、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详略得当的写法。4、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课件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些文言文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文言实

9、词和虚词,具有初步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只是肤浅的,阅读能力还不高。因此还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多多的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学习第1段学习第2段学习第3段一、复习二、学习新课文言文的字词是重点和难点,故分开教学,化整为零。(一)学习第1段 1、朗读 ,然后翻译2、检查重点词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实词:伐、请、间、信、孚、福、属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虽、可以 3、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相对于“素食者”而言的,这是以饭食的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做的简单划分。4、提问检查: 战争的双方? “齐师伐我”表现了战争的

10、什么性质?(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哪一句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曹刿为什么请见?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提问:曹刿与乡人的对比,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从这一点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明确:“取信于民” 5、小结: 本段写了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学习第2

1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特殊句式:“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状语后置)。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曹刿与庄公二人的对话分别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曹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相机而动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体现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明确:“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本段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性格特点?明确:相机而动,审慎镇定。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明确;反攻和追击 5、小结:讲述战争经过。 (三)学习第3段 1、播放音频十面埋伏琵琶曲。 2、检查重点词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

12、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本段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明确:“公问其故”再从全文看,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明确:“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第一“未可”为何?明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明确:“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第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后为何又“可矣”?明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明确: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明确:注重士气,注重观察敌情,知己知彼。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三、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详略得当的写法。1、提问:本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那些内容写得简略?2、提问:同学们从这里受到了写作方面的什么启发?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四、 总结全文: 文章既赞颂长勺之战舞台上的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齐背指名学生朗读学生串译 抽学生回答,师生合作订正。学生先讨论左边问题,再抽生回答,集体补充,师生互动。生:根本原因“肉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