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562216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报告委托单位淤单位合同编号/工程名称工程工程地点监理单位淤单位设计单位淤单位勘察单位淤单位施工单位淤单位结构型式框架桩基类型混凝土预制桩桩身混凝土设 计强度等级C25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1000kN桩径800mm桩长20m总桩数20根检测桩数1根检测方法静载试验检测目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验仪器FDP204JY 无线静载荷实验仪检测日期2008年10月20日检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检测结论本次试验共检测1根桩,该桩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UuN80kN,符合设计要求。备注主检:校核:审核:批准:一、工程概况淤单位在项目。受该

2、公司的委托,淤承担该项目的桩基检测 工作,目的是检测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我公司于年淤 月日对基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经委托单 位与有关单位研究协商,确定本次检测1根工程桩,桩号为2号。二、工程地质概况该场地土层情况自上而下为: 杂填土:浅灰色,灰黄色,稍湿,稍密。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有碎块石、砂砾、 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堆填时间25年。均匀性差。本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1.30 9.90m。 粘土:褐黄色,饱和,可塑。成分以粘土为主,局部为粉质粘土,含有高岭土及少 量铁质氧化物,均匀性一般。厚度0.704.80m。 淤泥:深灰色,饱和,流塑,成

3、分以淤泥为主,局部为淤泥质土,含有腐殖质,均 匀性差,厚度1.009.60m。 中砂:浅灰色、灰黄色、褐黄色,饱和,松散稍密,局部中密。主要成分为石英。 分布厚度1.7011.75m。 粉质粘土:灰白色、灰黄色,饱和,可塑为主,局部呈软塑。含有高岭土及少量石 英砂,均匀性较好,分布厚度0.758.90m。 残积砂质粘性土:灰白色、灰黄色、浅红色,饱和,可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 长石及暗色矿物已完全风化成粘土矿物,分布厚度为1.0015.30m。三、成桩情况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设计及施工资料,各检测桩的单桩上拔力设计值和有关成桩参数 见表2。检测桩的有关成桩参数表2桩号桩径(mm)入土桩长(m)

4、单桩上拔力设计值(kN)备注2800201000四、检测仪器设备、方法和检测过程球铰千斤顶口基准梁支承桩试桩反力梁球铰千斤顶支承桩抗拔试验装置示意图1、试验加载装置本次试验加载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装置图如上图所示。2、试验加载方法和桩顶上拔量观测(1) 试验加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加载为要求最大试验荷载的1/10,第一级 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在每一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在每小时小于0.1mm且连续出 现两次时,可加下一级荷载。(2) 桩顶上拔量观测:在桩顶两边沿直径方向对称安装位移计进行测读。3、检测过程本次试验采用两台千斤顶加载,将两个千斤顶分别放在支承墩上面,主梁的下面。试 验加

5、荷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桩每级荷载增量均为100kN,应委托方要求最大试验荷 载加至1000kN。试验进展顺利,未出现异常现象。试桩在最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小于 100mm且没有明显上拔量增大的现象,试桩未达到极限承载状态。五、极限上拔力判定依据1、对陡变型U6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6l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 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六、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汇总表见表3,试验荷载和上拔数据及检测桩的U6曲线和6lgt曲线见 附图。试验结果汇总表表3试验桩号桩径 (mm)入土桩 长(m)单

6、桩上拔力 设计值(kN)单桩极限上 拔力(kN)最大上拔 量(mm)残余上拔 量(mm)上拔力设计值对 应上拔量(mm)2800201000N10007.751.117.75七、检测结论试验加载到1000kN时,上拔量为7.75mm, U6曲线平缓,无明显陡变段,6lgt曲 线呈平缓规则排列。综合分析,该桩极限上拔力为UuN1000kN,符合设计要求。八、附图表1、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2、荷载上拔数据汇总表;3、U6曲线图及6lgt曲线图。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层底埋 深(m)2号孔土层名称1.7杂填土4.1粘土9.4淤泥18.6中砂24.5粉砂试桩位置示意图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汇总表序

7、号荷载(kN)历时(min)上拔量(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0000.000.0012001201501.111.1123001203000.651634001204500.682.4445001206000.743 1860012067001209004.57780012010500.805.37890012012001.056.429100012013501.337.7510800601410-0.347.4111600601470-0.996.4212400601530-1.365.0613200601590-1.793.271401801770-2.161.11最大上拔量:7.75mm

8、最大回弹量: 6.64mm回弹率:85.66%ue曲线a.igt曲线1 /万一1 /千土也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1/万1/5千1/2千1/千12345一沉地积质岩观测研究程度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 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42. 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 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大表示,应注明;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3. 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 空间分布关系。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2.3.

9、4.5同左4. 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万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5. 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 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侵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入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1.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ELU 石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

10、、过渡相及内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J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相。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2.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 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3.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 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彳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4.

11、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 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5. 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一 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专 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1 /万一1 /千土也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1/万1/5千1/2千1/千12345一地 质 观 测 研 究 程 度变质岩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2. 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3. 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4. 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5. 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 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 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

12、表示。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J 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2. 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4 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3. 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 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 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4. 同左4.55. 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 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 系。构造地质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 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4. 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5

13、. 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 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6. 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 作用。7. 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1 作用特点。2. 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 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 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3. 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4 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 断距应实测。1/万1/5千1/2千1/千12345一地 质 观 测 研 究 程 度蚀变围岩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 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2. 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 关系3. 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1. 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 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 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2. 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彳 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1 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3. 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矿化及矿体1. 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 产状及走向的变化;2. 矿化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