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561775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求甚解课型:新授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导入:作者简介: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2、与斗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新课:理解原文出处:“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求甚解一文通过

3、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

4、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第二部分(第2至4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一是全用原文,言之有据,认为持不正确的观点的人之所以犯片面性的错误,原因在于断章取义,“只抓住了他所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平和,被批评者斗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正。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好读书才有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5、三是全面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里。第三部分(第5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采用了哪些论据?学生阅读明确: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学生阅读课文。小结: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分析,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作业:练习一、二、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