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55319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究高熙强摘 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开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局部。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帮助学生深化思维认识、进步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安康开展、传承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优化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形成创新、有效、开放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效果,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关键词】:p 】: 核心素养;诗词品读;诗词赏析;分类整理中华文化远流长,数千年的诗歌神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鉴赏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赏析古诗词进步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文化

2、。2022年开场,福建省中考实行全省统考,中考语文试卷中把诗歌赏析题作为一个模块,老师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进展分析p 与研究。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教学的中学语文老师,深感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教学重视不够,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1.重视老师的讲解,无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硬性地让学生熟背笔记。2.重视背诵,无视理解与鉴赏。不重视理解,学生死记硬背,错别字现象严重。3.重视文本解读,无视诗词的情感与意境,无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4.重视课内古诗词的教学,无视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的教学。二、初中古

3、诗词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究古诗词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进步,重视积累、感情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才能和情感培养。”因此,老师要从浸透背景、诵读诗词、把握意象、学习写法、赏析语言、提炼情感、分类整理等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一浸透背景,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与情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很多学生从小就会背诵很多古诗,但却不理解诗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老师通过介绍或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古诗词创作的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

4、近作者,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教秋瑾的满江红时,老师必须向学生浸透此词的创作背景。老师可结合图片等多媒体工具介绍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历史、秋瑾的家庭出身、封建婚姻的不幸、秋瑾的革命理想以及秋瑾的创作风格等知识。在这样的背景浸透下,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把握作者要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的匡国济时的雄心壮志,当然也能理解她走上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二诵读诗词,感知韵律在古詩词教学中提倡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读出作品的神韵,读出作品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更好地感受古诗词这

5、种文化的美并传承下去。诵读这种方法可以让口、目、耳、心一起发挥作用,感知的程度大大进步,语感生成的品质自然也会得到进步。对文质兼美的古诗词进展方式多样的诵读、复述、精读,对语感生成和改造帮助很大,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才能的提升大为有益。古诗词讲究韵律之美,可咏可唱,这使得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也蕴含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和韵律之中。诵读这个环节,老师要多指导,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根底上,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标出重音、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等。诵读时,老师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助读,如:配乐诵读、绘图诵读、分角色诵读等。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记住古诗词的大意,也可以

6、理解古诗词的音律特点,当然更有助于掌握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再在此根底上练习诵读。诵读前,先指导节奏的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指导情感、语调的把握,如:读“君问归期”这四字时要用盼望的感情,接着读“未有期”时感情就反转成绝望而又无奈的了,记得当时是读了很多遍才读出点味道来的。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就要用舒缓的节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那种伤感又凄凉的心境。诵读诗词,无论是对于进步语言的建构素养还是对于进步审美鉴赏的素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诵读的根底上,要落实默写的环节。

7、有相当一局部学生默写时出现笔画增减、同音字代替、构造不当等错别字。老师应在指导诵读的根底上,及时、反复地对学生进展默写训练,及时修改,进展反应,检查修改,收获成果。三把握意象,理解诗情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古诗词意象的把握往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展。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诗词中的意象的分析p 和想象,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出古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古诗词相较于新诗,应该是更显得含蓄而凝练的。作者的情感通常不会直接地流露,通常是先叙事或写景,进而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当然也可直抒胸臆。“意象”这个名词可能对于初中学生来

8、说有点理解上的困难,老师要解释好这个名词: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借助于诗词中的“景”“物”来承载,就是“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凝结着作者的丰富思想感情,是赏析古诗词的重要着眼点。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品读来把握诗词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通常情况下,诗词中的意象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和象征性。积累得多了,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如:“杨柳”“长亭”寓离别,“月亮”“鸿雁”寓思乡,“梧桐”“斜阳”寓愁苦学生假如掌握了诗词意象的象征性,理解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如在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的含义。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说明

9、了暮春的时令;二是取其象征含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心远走他乡的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自现,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这样的意象分析p 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进步其鉴赏才能。四把握写法,品味语言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每一个汉字也都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优美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与审美意味也是无与伦比的。老师通过对古诗词中详细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才能。可以从炼字、修辞、语

10、言风格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品味,这一点与记叙文的语言赏析比拟接近。通过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不仅可让学生进步“语言建构与应用”的素养,也能进步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比喻、拟人、用典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p ,达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如“用典”这一方法,很多学生只记住了某一首古诗词中用了典故,至于怎样用却不去探究。笔者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经问学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希望朝廷能重新启用自己吗?”学生纷纷点头,让笔者明白学生并未认

11、真理解典故内容,只是学个大概。而这并非个别现象,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考虑问题,学习只是蜻蜓点水,需要老师不断强调。【参考文献】:p 】:1吴晓艳.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视阈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以山居秋暝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29.2罗光羽.品读诗词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形式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22.3欣.关于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创新途径的考虑J.甘肃教育,202219.4吴晓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与研究J.考试周刊,202271.5王雅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224.6李杰.初中語文古诗文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12、20224.责任编辑:朱福昌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新授课中浸透核心素养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2022年7期)2022-05-19教材与数学交融理念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浅谈读写算(2022年4期)2022-05-19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青年生活(2022年3期)2022-03-0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学周刊(2022年35期)2022-12-20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读与写中旬刊(2022年11期)2022-10-21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融入爱国教育的考虑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理论(2022年9期)2022-08-27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中国老师(2022年2期)2022-03-11浅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读天下(2022年18期)2022-04-26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新课程上旬(2022年2期)2022-04-17关注“人的开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中学课程辅导老师教育上、下(2022年20期)2022-12-01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