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53759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授课目标,对学生来说,是教学活动最终产生的行为变化,同时,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预期达到的结果,即是教学活动后产生的结果。学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021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021例文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主题图,引

2、出课题。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松鼠采松果,板书课题:采松果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二、解答问题。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学生说,板书:25+4=25-4=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2.操作验证。(1)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书:5+4=920+9=29(2)摆小棒:左边摆25

3、根,右边摆4根。5-4=120+1=21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32+4=26+3=54+4=485=877=665=三、作业。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列式:199=10(个)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25-2=23(米)4.独立完成第3、5题。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021例文2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2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考考你。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25+4=29(个)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练习:32+5=5+74=74+3=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25-4=21(个)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练习:38-6=77-3=四、完成练习,巩

5、固新知。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机动作业:课本第1题、第3题。五、课堂小结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采松果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25+4=29(个)25-4=21(个)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021例文3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

6、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

7、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二)讨论探究1.提出问题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师:咱们先来解决

8、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

9、9,再加上20就是29。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3.类推探

10、究减法的计算方法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

11、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1.第1题(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生:19-9=10(颗)。2

12、.第2题(出示情境图)。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生:25-2=23(米)。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积极举例:(1)34+5=39,5+34=39;(2)21+7=28,7+21=28;(3)83+4=87,4+83=87;(4)52+7=59,7+52=59;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生1:47+68=,68+47=。生2:3

13、95+126=,126+395=。生3:1000+800=,800+1000=。(四)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2021例文4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图及平面上的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2.认识平面的路径,并能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描绘出所走

14、的路径。3.尝试设计路径,知道从同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有不同的路径,并能通过比较,从各种不同路径中选择较合理的路径。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并获得平面图和客观空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表达等能力。5.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根据路径寻找目的地。教学难点:正确的描绘方法。教学过程:一、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1.创设情景,导入学习。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玩,进了公园后你们想到哪里去玩?这里有一张公园导游图,(出示导游图)你们看得懂吗?2.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师:从图上看,公园里有什么?引导得出:“-在左面,-

15、在右面,-在前面,-在后面。”我想去亭子,应该怎么走?我想去-,应该怎么走?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师:用双色片代替自己在平面图上走一走(一生演示,其余自练)把双色片放在大门位置,听口令:(1)向左-格、向右-格、向前-格、向后-格;(2)先向左-格,再向前-格;先向前-格,再向右-格。在这张图上,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前?哪里是后?4.学看平面图师:(出示图)在这张图上,这里是什么位置?(在图上标出前、后、左、右。)图上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上出示花圃、游船码头、儿童乐园、养马场的标记)二、认识、描述路径。师:小巧、小亚、小胖也在这儿玩,这些点代表他们所在的位置。1.根据路径,语言描述。(1)出示图题1。小亚录音:我想去花圃,我是这样走的:你们能不能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说说我是怎样走的?小亚请你们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