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531491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学习导航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 敬业与乐业高手支招 阅读导航读前热身甘当人民勤务员的掏粪工人时传祥 时传祥,是一位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的掏粪工人。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解放后,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

2、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自此以后,他更加努力,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淘宝路标1.识记并积累文中生字词及名言警句。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知识储备作者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

3、省新会人。近代思想家、学者,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1890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在1898年一起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勤奋著述,至死不辍,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文题解读 题目中的“敬业”从礼记中的“敬业乐群”化用而来,“乐业”是从老子里的“安其居,乐其业”提炼而出,用作者的话说,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所谓“敬业”就是忠于自己的工作,将全副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一点不旁骛。所谓“乐业”

4、,是能从劳作中找出快乐,领略出趣味,对自己的职业乐于做下去。作者认为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高手支招 感受鉴赏文本精研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乐业。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这一段是以下内容的总启,下面分层论述。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

5、,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

6、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那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论述“要敬业”。先开门见山提出本段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再讲为

7、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赞美敬业的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

8、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并没有高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是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

9、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

10、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从司空见惯的叹气声“做工好苦呀!”谈起,使文章更进一步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但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者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引发听者共鸣。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接着作者举了“我”劳作苦,别人不劳作“赌钱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设,说理充分。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须知苦

11、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

12、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分条陈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以上两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

13、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的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作者把“敬业”和“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

14、、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含义深刻、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全文,回应了首段中的“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三部分(第7段):勉励人敬业乐业。学后品味 主旨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文法1.论证条理清晰。这篇演讲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2.情境谐调。作者非常注意结合演讲时的情境和观众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

15、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结构探究争鸣 如何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敬业”精神? 观点1: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观点2: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我的观点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