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52847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七 求诸己论论语名师导航 语文版选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 求诸己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孔子认为,人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他指出:人们要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道德的目标要求(即“恭”“宽”“信”“敏”“惠”)和“礼”的目标要求。孔子非常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重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在他建构思想体系和实施文化传播与文化教化时,是把个体自我作为重要因子进行考虑的,将“修己”看成是成“仁”、行“礼”、遵“道”的关键。孔子特别强调个体的自律,主张并施行自律教化。 孔子的自律教化包括对普通民众的和统治者的自律教化。对统治者来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处理好君臣、君民的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就必须要自我修炼。不论是成“仁”、行“礼”还是遵“道”,统治者都要树立

2、榜样,成为民众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服众“安民”。对广大民众来说,个体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仁”、行“礼”、遵“道”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孔子教导人们要天天进行自我反思,要经常严于律己,要刻刻正身正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基础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博弈(y) 自讼(sng)2通假字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爱、喜欢)今女画(通“汝”,你)君取于吴(通“娶”)3重要词语修己以敬(修养,修炼)尧舜其犹病诸(担心,为难)闻义不能徙(迁移,移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为之犹贤乎已(停止。这里指无所事事)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更也,人皆仰之(仰望,引申为

3、敬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掩盖)吾闻君子不党(偏袒,包庇)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修己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过也,人皆见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发生过错)揖巫马期而进之(动词使动用法,使进)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6成语积累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吾忧也2宾语前置不患莫己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求也何如三、论语名句识记1.我欲仁,斯仁至矣。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句段剖析1.子曰:“修己以敬。”曰:“修己以安

4、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剖析: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剖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剖析:“仁”,从来就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5、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视听言行之中。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能够有志于“仁”,为了“仁”克制自己的私欲,就已经实现了“仁”“我欲仁,斯仁至矣”。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剖析: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在于有无“仁德”,而不在于“无过”“有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小人闻过则怒则惧,千方百计地要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与过失。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剖析:这句话极为精练,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

6、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浅谈论语之做人 21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没有一个固定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绝对真理来衡量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件事物。论语中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我们永远具有借鉴意义。 一、做人要讲求“仁德”。 孔子认为,仁德乃做人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以上充分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否则子虚乌有。只有仁德的

7、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篇)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孔子认为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二、做人要正直磊落。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篇)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

8、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是要跌跟斗的。三、做人要全面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就充分地强调了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孔子也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孔子着重强调了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四、做君子。 一是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9、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二是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

10、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三是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

11、之”(为政)。合作探究【问题】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导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之过矣。”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探究: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书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语句,写出读书心得。 第二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孔子关于自我反省的内容,探讨成为一位“仁者”的途径。 第三步,搜集并研读孔子自我反省思想的研究文章,探讨孔子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 第四步,结合当今科技文明的进步以及面临的社会危机,结合人们普遍的思想困惑,感受孔子自我反省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