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5232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案(语文)评比-李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中的课文。这篇文言文较为浅易,字面理解可以由学生自主阅读后基本解决,教师只需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纠正、补充。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投入赏析课文的环节。为协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文言文时易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课文导入时配乐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疏通文意时注意引导小组内、班内的互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课文中兄弟友谊的理解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自己的兄弟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这种特有的体现方式同样是极度悲哀的体现形式,但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伙的方式进行讨

2、论,谋求合适的解答。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注重感情的体会。子猷的举动体现出的是“魏晋风度”,在总结拓展的环节中比较阅读任诞一文,既能协助学生理解“魏晋风度”,又能加强学生对同等难度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整顿有关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穿,注重知识积累。最后将手足之情迁移至同窗情,以引起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的:知识储藏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等,常用文言虚词:而、了、既、俱等。2.熟读全文。能力培养点: 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理解深厚的兄弟友谊,爱惜自己拥有的兄弟姐妹情、同窗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3、,培养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深厚的兄弟友谊。难点:深厚的兄弟友谊在本文中特有的体现方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借助课文下注释和手边的参照资料疏通字面意思,标出有疑难的地方;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状况。教师准备:下载音乐高山流水相亲相爱等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学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师:琴声悠悠,载我喜忧。同窗们听到的这首动听的乐曲就是国内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我给人们讲一讲有关高山流水的故事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当年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佳话。那么,琴声仅仅是友谊的载体吗?不,今天,我们

4、来学习一篇古文人琴俱亡,我们不难发现,那古琴,那琴音,同样是兄弟间骨肉亲情的载体。二、理解作者和作品出处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她们的爸爸是谁?(课前规定同窗们从多种途径查询有关王羲之父子三人以及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状况,课堂上同窗们以抢答的形式展开)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故事。王子猷(王徽之)和王子敬(王献之)是兄弟,她们的爸爸是晋代出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三、学会对的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规定学生:(1)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语调和感情。2.自读。检查难读字的注音:猷(yu) 舆

5、(y)掷() 恸(tg) 丧命(ng) 奔丧(s)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四、学会翻译、理解1学习小组内交流重点字义、句译的预习状况,互相补充并找出仍有疑难的地方。2.就疑难词义、句译在班内互问互答。(注意营造热烈的互动氛围)教师点拨、总结。(电脑出示某些重点词的解说)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病)重)(表承办,不译) (总,竟)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动词,说话)(完全)(要)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向来,历来) (已经)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于是,就)(气息终结,死

6、亡)(死)3.指名两人分段翻译课文。注意点拨重点句翻译:(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原文)此已丧矣。(译文)这(一定)是她已经死了。(原文)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译文)子敬历来喜欢弹琴,子猷始终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原文)因恸绝良久。(译文)于是痛哭了好久,几乎要昏过去。 4在理解的基本上,齐读课文。 五、走进课文,细析品味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并说说你的体会。明确“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怀着弟弟,足

7、见兄弟情深。)释疑: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觉得子敬已经亡了呢?(意识到身边的人对她封锁消息)2.小组讨论: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什么自己的兄弟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明确两种理解:子猷前面之因此不悲哀,是由于她懂得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内心悲哀至极,感情在心底蕴藏、郁积,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体现出来。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因此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等同样都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友谊,都是极度悲哀的体现形式。.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哀悼子敬之死的呢?明确由于子猷懂得子敬平素喜欢弹琴,想以独特的方

8、式来哀悼亡弟。小组合伙学习:(1)子猷弹琴时,弦却“不调”,如何理解? (2)本来是人亡琴明明还在,为什么会有“人琴俱亡”的说法呢?(3)子猷的一句话动人肺腑,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怎么体现才干体现至深情感? 明确(1)弹琴之人内心悲哀郁积极深,睹物思人,无心弹奏。 (2)人已亡故,琴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亦“亡”。 (3)参照:子敬啊子敬,我再也看不到你鲜活的面容了,也再也听不到你高雅的琴音了!(沉重悲哀)提示:用她的字“子敬”,才显关系密切。.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明确有关子猷的死,一方面是由于生病,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另一方面

9、是由于悲哀过度。6.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四、总结回味,拓展移情.概括课文内容:索舆奔丧;摔琴恸绝。总结本文特色:记叙简约冷峻,在安静的论述中蕴涵深沉的感情。.子猷用弹琴来哀悼她的弟弟,体现了她如何的个性?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明确 体现的是“魏晋风度”(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任由情兴,自由放达),于平淡、安静中蕴涵深厚的意味。3.“魏晋风度”举例:(投影)(夜访戴逵)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思考:(1)这段文字写的是如何的一

10、件事?()王子猷的特别之处在哪里?4.你懂得哪些与“人琴俱亡”类似的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吗?诗句: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等 谚语: “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等 5.情感迁移:(播放音乐相亲相爱)我们常常说“同窗如姊妹如兄弟”,那你觉得应当如何解决好同窗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积极引导。 教后记:这节课是面向泰州师专师生上的观摩课,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的投入,使得学生不久地进入了课文。疑难词义、句译的互动解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合伙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有了刊登意见的机会,学生对子猷的举动和“魏晋风度”的理解由一开始的费解,转向产生浓厚的爱好。对如何解决好同窗之间的手足之情,学生讨论热烈,一致赞成以真诚为准则。上完此课,我更加懂得:古文的教学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解说,要注重课文中情感的体验;不能偏重于内容的深奥晦涩,要注重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不能满足于教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要注重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总之,古文的教学既要能上出“古”味,也要能上得动听、精彩。作者:李坚单位:泰州实验学校邮编:225300联系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