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520892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阅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阅:盱眙县第三中学有效课堂合作小组建设方案(试 行)一、建设学习小组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效学习。小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形成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组建原则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 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一

2、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教师协调”原则 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 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班主任和教师从中进行全面组织和整体协调。 三、学习小组组建方法 学习小组类别 每个班级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形式并存。行政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由班主任负责;学科小组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

3、理评价团队,有任课教师负责。 学习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的设置人数以 6 人为宜。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不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也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学习小组附件 A.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旋风、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拼搏、雄鹰,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魄! B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

4、力。 C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D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要求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学习小组分配 每个学习小组 6 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 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 A、B 对 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

5、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真正体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的教学理念。四、组长的作用及选拔条件1.学习小组组长的作用:(1) 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2)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

6、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 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4) 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5)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学习,根据 A 、 B 、 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 (6) 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等。2.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成绩应该优秀;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7、能力;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五、业务培训 1.总体要求(1)培养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理解学习小组组建的意义,明确学习小组组建的方式,了解学习小组学习过程的操作,掌握学习小组评价的方法。只有清晰学习小组的作用,才能使学习小组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在学习和活动中,使 “自主 团队”的文化特质得以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 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创设条件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

8、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质疑对抗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提出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都有利于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秩序,使课堂讨论、展示、对

9、抗质疑有序进行。2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第四,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自我满足的荣耀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3. 小组成员培训 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

10、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

11、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创造更大的舆论空间。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六、学习小组的评价 (一)学习小组评价的总体要求: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把“不

12、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泵”。(1)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 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

13、行为的评价。 (2)教师不单单只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小组评价策略(1)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小组的评价采取以下方法: 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课堂讲解)、对抗质疑等方面及

14、时给予过程性评价。 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教师评价到学习小组,由组长和教师共同评价小组成员。 量化赋分 第一种:标准分数 学案完成:根据完成情况及质量分为 2、1、0 分 ; 课前板书:根据板书质量及完成情况分为 2、1、0 分 ; 讲解展示:根据讲解内容难易及精彩程度分为 2、1、0 分 ; 对抗质疑:产生对抗质疑一次 2 分 ;第二种:分类赋分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多的合作交流,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分别赋给不同的分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A 类学生展示、质疑按照标准分数赋分, B 类学生展示、质疑的加倍赋分, C 类学生展示、质疑的三

15、倍赋分。 第三种:鼓励赋分 在板书、展示、质疑等环节表示特别优秀,或者产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师和同学一直认可的,一次加 10 分。 记录方法 每天安排一个行政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一天的情况;而每节课由行政小组长安排本学习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量化,如板书、展示、对抗质疑等环节进行量化赋分。小组长汇总各学习小组进行统计。安排一个学科学习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本学科一周的情况;具体安排同行政小组。 统计方法 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分别统计汇总。每天下午第八节课由行政学习小组组长进行汇总统计,将一天来全班每个学习小组团队及个人量化情况记录结果报送班主任; 每周学科小组有课代表汇总统计,结果报送任课教师。 结果利用 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预习之星”、“展示明星”、“质疑明星”,在学习小组中评选“优秀团队”等。 这种学习小组评价方式能最大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