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当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517407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势不可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势不可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势不可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势不可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势不可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势不可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势不可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势不可当”与“势不可挡”推荐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遇到了“势不可当”这个词语,有学生来问我:“是不是语文书写错了,应该是势不可挡吧?还有以前学过的螳臂当车也应该是螳臂挡车吧?”带着学生的疑问,我在网上搜了一些资料,以此来答复学生,也是给自己补了一课。疑问一:是“势不可当”还是“势不可挡”?过去,我们习惯用“势不可挡”,而旧教材同样也是用“势不可挡”。是不是现在的教材印错了呢?有的老师不禁怀疑起教材来。为了解开这一疑团,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资料显示:从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来看,“当”出世较早,在说文解字里只能查找到“当”而未见有“挡”就说明这一点。“当”是一个多义字,其中一个义项就是

2、抵挡、阻挡,“螳臂当车”中的“当”就是此义。“螳臂当车”这一成语出自战国时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势不可当”最早出自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可见,“挡”未面世以前,“当”代“挡”。到宋代,在宋代编的字典广韵中才找到“挡”身影,可见,“挡”只是“后起之秀”罢了。到元代,“挡”被广泛运用,表阻挡、抵挡之义,表此义项时,可用“当”也可用“挡”。那么,到了现在,是用“势不可当”还是用“势不可挡”?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有这样的注释:【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势不可挡】势不可当。从注释中可以看出两个词都是正确

3、的,用哪一个都没有错。同理,“锐不可当”也可写作“锐不可挡”。不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规定:“势不可挡现在一般写作势不可当。”其意是不提倡使用“势不可挡”。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小学生规范运用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重任,作为教学的载体之一的小学语文教材,当然应该遵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规定,统一使用“势不可当”了。疑问二:“势不可当”中“当”该读什么呢?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把“势不可当”中的“当”读作dng,有的读作dng,到底“势不可当”中“当”该读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注音为dng。对“势不可挡”中“挡”的注音是dng。看来,“势不可当”和“势不可挡”这两同义词,其读音还是有区别的。桥教学反思 教

4、师: 李 甲 时间:2012-04-24 4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5、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

6、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景阳冈教学反思教师:李甲 时间:2012-5-17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四大古典名

7、著水浒传第23回。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教材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因为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所以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能进行简单复述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两项。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记得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给她看绘画本水浒传,然后问她看懂了些什么,她说:“就是一个人,遇到了一只老虎,然后就打架。”所以,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应该不成问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呢?我觉得,应该在文章的语言文

8、字上找答案。例如教学“武松喝酒”这一部分,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武松语言的句子,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情景表演等形式体会武松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课文的重点段是“武松打虎”,打虎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是老虎进攻时“扑、掀、剪”三招,武松则避其锋芒,以三“闪”应之。这三“闪”充分表现了武

9、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闪”的字意,再与“躲”进行比较,体会“闪”字之妙,最后从武松只闪不攻自然体会出武松的沉着机智。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武松动作的句子,如“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通过在网上搜索,我们找到了一段武松打虎的视频文件,借助视频感受人物形象,这可帮了我教学这一段的大忙了。播放武松打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情形的危急和场面的惊险。看过之后,再让学生读书上有关武松的动作的描写,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武松那种智勇双全、力大无穷、本领高超的高大形象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跃然纸上。在这样反复体会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恰当和名著的精彩之处,这自然激起了学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我可以在一旁偷着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