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50658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来源:经济日报)系列评述招商管理服务办公室 整理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 目 录 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 1 产业加速 标准先行6 发展新产业 要有新思路7 依靠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11 标准高才能跑得快16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20 电动车发展:快与慢的纠结24 集中力量攻关电池核心技术27 立足市场坚持高水准开发29 政府部门应发挥应有作用31 发挥新能源专用汽车带动作用33 专家观点35 新能源汽车,让创新与梦想同行37地方怎么做: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41:形成新能源车完整产业链44:着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47国外怎么样 美国:政府企业经销商各自发力50

2、日本:打造产业新引擎54 德国:力图完整发展57新能源汽车何时驶入快车道今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对于这个目标,不少专家、企业家以与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人士都表达了共同的担忧,认为实现难度较大。理由在于,今年是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推行“十城千辆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推广应用工程”的第3年,但目前25个城市示运行的新能源汽车只有1万多辆,离当初计划甚远。而来自中汽协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8368辆和8159辆,实际数字也远逊于人们预期。显然,按照这样的市场推广速度,50万辆遥不可与。人们不禁要问:新能源汽车何时才能驶入快车道?起步不晚 发展不慢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起步不晚。事实上,为尽快抢占汽车产业战略调整制高点,早在10年前,我国就先后设立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等,先后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超过20亿元,带动国上百家汽车企业、电机电池等零部件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建立

4、起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3类车型为“三纵”,电机、电池、整车电控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武平表示,围绕三类整车,我国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与电子控制技术为重点,已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在电动汽车整车技术方面,我国已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适应于我国公共交通和私人用车市场特色的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开发出系列化产品。截至2011年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已发布75家汽车生产企业的361款产品。在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方面,我国车用镍氢和锂离子电池、车用燃料电池、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

5、展,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部分指标具有一定优势。现在我国已自主研发出镍氢和锂离子两种类型的6至100安时多个系列车用动力电池。锂电池的功率密度提升到2500瓦/公斤以上,电池模块的常规寿命超过1000次。国多条电池、电机生产线正在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已达10亿瓦时以上。与此同时,在技术标准和检测能力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吴志新介绍,“九五”时期以来,仅电动汽车分标委组织行业力量,制定并由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标准就达50多项。“世界上像我国这样拥有成体系电动汽车标准的国家还不多,当前我国发布的电动汽

6、车已能够满足我国电动汽车科研、试验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示运行也迈出了重要步伐。据了解,从2003年起,我国就在、等7个城市先后开展了电动汽车小规模示运行考核,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辆,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推广应用工程”,、等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已超过1万辆。国家电网电动车公司营销部主任史双龙告诉记者,为保障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截至2011年,国家电网累计建成243座充换电站、13283个充电桩;而南方电网全网也累计建成了14座充电站、2901个充电桩。我国已成为

7、全球运行充换电站与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国家。“和50万辆的目标相比,我国1万多辆的新能源汽车确实显得较少,但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世界上电动车销售最多的国家,去年美国也只实现了1.8万的销量。”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每一个革命性的产业,从初期进入市场到最后的成熟往往需要15至20年,我们也不能太急。我对前景的展望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会出现一个非常好的势头,2025年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拐点。”基础不牢 问题不少起步不晚,发展不慢,但并不等于没有差距。去年日产聆风在美国实现销售9674辆、通用雪佛兰沃蓝达实现销售7671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款电

8、动车年销售超过3000辆。表面上看,单车售价过高、续航里程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难以驶入快车道的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其管理未能达到电动汽车的要求。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源所第18研究所主任肖成伟介绍,从目前动力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总体情况看,尽管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取得了不小进展,与日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处于全球前三地位,但依旧难以达到新能源汽车大规模量产所要求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小体积、低成本与轻量化,技术瓶颈有待突破。除电池本身质量外,决定电池使用寿命的还有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不仅通过管理充电过程使车辆行

9、驶里程最大化,而且还会管理那些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的变量,例如温度、环境等。“我国新能源汽车要想有一个大发展,在提升电池和充电技术的同时,还必须下大力气研究电机、电池、整车电控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表示,电动汽车技术非常复杂,涉与多学科系统知识,需要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调动各种资源才能促其技术臻于成熟。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只有实现私人消费市场的繁荣,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然而,时近两年,虽然比亚迪、江淮等企业的电动汽车销量总计超过1000余辆,但真正上市的车型也只有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e6纯电动车,奇瑞瑞麒M1纯电动车,江淮同悦纯电动车等几十款,

10、这和传统汽车成千上万种车型相比,私人可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实在太少。兵马未动,标准先行。去年底,我国颁布了有关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的4项国家标准。当前我国电动车国家标准已达50多项,居全球第一。“我国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充电标准和相关体系,但是还没有做好将这些标准推向国际的准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周荣说。反观德美和日本的充电标准,这些国家和企业制定标准的初衷不仅仅是将目光放在本土市场围之,而是更希望将其推向全球。“由于传统汽车产业基础不牢,我们之前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集聚的是势能,并没有快速转变成具有竞争力的动能;而国外的汽车企业由于积累深厚,创新的效率比我们高,导

11、致我们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欧阳明高仍坚持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资源。产业加速 标准先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两项规划和标准的相继出台:4月18日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界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取向、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清晰地传达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高度和政策支持力度;5月17日发布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规定了电动车的车速、续驶里程、安全、质量分配等技术指标,为电动车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国标”。上述规划和标准,业界盼望已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产业欲加速,标准需先行。我国的新

12、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历经10余年努力,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制订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标准,涵盖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领域。不过,与国外的新能源汽车标准相比,仍存在不足。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快标准的制订和完善无疑是当务之急。除了标准主管部门的工作之外,生产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国相关标准的制定,影响并制订游戏规则,争取获得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同时,主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盟也是形成共识、丰富标准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提升产业化水平,都将大有裨益。标准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作为世

13、界汽车产业格局竞争的主导力量,面对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面对未来数以万亿计算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将有所作为。发展新产业 要有新思路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起步并不晚。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新能源汽车政策,经过10多年研发,已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要看到,新能源汽车从10多年前的“空气

14、净化工程”,到列入“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已成长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这样明确的产业定位下,找到快速发展的通道,还需要有新的思路,以推动其大步迈向更深更广的阶段。核心技术应重点突破“我国新能源汽车至今难有完全市场化的品牌车型面世,就因为核心技术的缺失。”“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缺乏竞争力,核心技术平台方面没有太多惊人之举,例如发动机电控、缸直喷、电辅助增压、电动气门和可变压缩比等技术方面,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

15、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短板在哪里?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在电池电力驱动系统效率、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快速充电材料、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电池使用寿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均与国外有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技术未获突破,仍然依赖进口。对此,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副司长家昌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