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49954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融合化”打开方式【摘要】互联网时代,不同媒介的壁垒渐渐被打破,呈现出互相融合的态势。阅读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融合多种媒介展开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本文以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实践基础,以阅读的信息获取力、信息整合力以及信息评价力为底层逻辑,借“互联网”之东风,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联结社会生活之脉络,以期实现跨媒介视域下的融合式阅读教学。【关键词】跨媒介阅读;融合化教学;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

2、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美国学者查尔斯斯特林在媒介即生活书中指出:我们生活在由媒介构成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受媒介的影响。而互联网时代,正在实现着媒介的跨越,跨媒介”之“媒介”包括信息物质载体、信息表现形式、信息社会平台三个层面,“跨媒介”之“跨”意味这三个层面的边界打破、互联交叉、彼此混搭、融合交汇、扩容转向、兼容并包。如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媒介更是呈现出“融合化”的趋势,因此跨媒介视域下的融合式阅读教学应运而生。一、破壁垒:借“互联网”之东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知识获取的途径增加,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书本,而面向的是更广阔的的社会生活。同时,伴随着移动技术和电子

3、读写设备的大范围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我们不应当因为课堂的限制或者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的限制,限制住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使得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而应该广开“言”路,给予学生充分的获取信息自由。(-)开源一一趁“热”打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更是如此,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文本,虽说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增加,却仍然需要教师及时地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拓展课堂阅读教学的“素材”,而这些独特的“阅读素材”便可成为阅读教学的“源二1 .设立班级“朋友圈”班级“朋友圈”是指借助“钉钉”这个APP,学生以“网络日记”作为自己当天的“朋友圈”内容的形

4、式记录当日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呈现学生从网络上所知晓的社会热点,可以是从网络上搜集的一些信息等。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发表自己看法,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这一“朋友圈”,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动态中出现的“热点”话题,并且和课堂教学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改编成为阅读素材。2 .开展APP“分享会”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隔空互联二随着移动端设备的普及,各种APP应运而生,在班级中如果有谁发现了一款好用的APP,会在班级进行分享。比如说班级中有的特别爱读书的同学,有时候会苦于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课外读物,在这部分同学的探索下则发现了豆瓣APP,这个APP对一些书籍有着一些“已阅者

5、”的评分,分数相对客观可信,可以给我们挑选课外读物以参考。还有学习强国这个APP,里面有很多非常优质的文章值得阅读与学习,让学生受益匪浅。不同类型APP的熟练使用为学生的海量阅读以及知识获取提供了工具支撑,也是“开源”的途径之一。(-)节流一一秉“轴”持钧网络世界的海量知识往往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如此多的信息面前,在不同的观点面前,学生可能无法判断真伪,甚至容易出现一些以谣传谣的情况。广义范围上,学生阅读到的热点信息,获取到的每条新闻都是在发生“阅读”这一行为。面对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况,可以组织学生从语文的“特点”层面对一些有争议的言论进行分析,开展班级“辩论赛”。阅读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信息

6、获取一一整合信息一一评价信息”的一个过程。“辩论赛”最是考验一个人的对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辩论的主题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在辩论赛中,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灵活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是观点输出的过程,听别人的发言并且给予驳斥,这是一个信息提取重组的过程。这是对提取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较高水平的运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慢慢形成“谣言过滤机制”,即能够从语言文字特点,从阅读的角度去判断互联网上的信息。二、项目化:搭“深度化”之框架互联网时代,语文的外延无限延长,学生应当多体验深度的言语实践,他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当前语

7、文教学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屏幕之民,刷新了传统语文素养的内涵,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信息,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这也正是时代对学生在信息的整合与概括能力方面的要求的一大体现。项目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阅读导航条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阅读导航条,提升阅读理解力在阅读课堂教学之中,类文阅读、比较阅读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拓展阅读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适合的思考模型,阅读导航条是项目化学习的“先行者”,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阅读有关的问题以及补充合适的阅读材料。阅读导航条的步骤是层层递进的,在面对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

8、依托阅读导航条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推动学习的发生,并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建立前提条件。阅读导航条明题材寻背景比较读看作者找爽文(-)项目式探索,提升深度学习力当学生在面对一篇需要精读精研的文章时,在问题驱动下可以开展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往往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学习第一课白鹭时可以补充郭沫若的杜鹃进行学习。补充同一个作家的文章进行学习,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而课后学生就可以围绕郭沫若的作品开展项目化探索,分析作家的语言风格特点。当然,即使是同一个作家的文章,也会因为写作阶

9、段不同,写作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后继续探索文字与情感表达的紧密关系。补充不同的作家,相同主题的文章,则容易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情感往往是想通的,长大后的人大多数会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日子,远离家乡的游子大多会对家乡格外思念,对远方的亲人格外想念。同时,同题材文章的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更积极地探索抒情散文这一文体特征。阅读教学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鼓励他们采用多样化的探索方式。学生可以成为一位小作家去编辑自己的公众号,也可以把探索所得用演一演的方式呈现,甚至可以录制成视频来展现自己的项目学习成果。多样的阅读成果呈现形式,学生能够

10、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更加宽广的阅读空间,更为及时的学习交流和反馈,学生也可以读更多的文,悟更深的情。三、创情境:联“社会化”之脉络学生有了深度学习作为基础,对所阅读的文本就会有了较高的整合与概括能力,而阅读评价能力也是阅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关注学生文本信息评价力的提升。(-)角色扮演,让语文生活化课程标准指出:“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J此处的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是要求学生具有辨别的能力,具有评价生活中信息的能力,有自己的独立看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

11、以尝试让学生进行多重角色扮演。如果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展开了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讲座”,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会将自己所搜集和整合的信息内化于心。如果学生擅长朗诵,不妨开设“美文领读员”这一职位,让学生有机会去诵读自己寻找到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班级公众号和视频号的运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角色”,可以是“小小编辑员”,可以是“小小评论家”等。在多种角色之中,阅读会生活化,语文会生活化。(-)建构情境,让课堂生活化合理呈现“任务情境”,科学建构“认知情境”,会大大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古典名著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任务

12、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会选择水浒传中的哪一幕进行拍摄,你又将如何突出人物特点呢?”这样有趣的任务,把课堂和生活进行了练习,学生也会觉得格外有趣。科学构建“认知情境”指为学生呈现一个蕴含语文知识的情境,认知情境仿佛是串联起知识点的一根绳,只要这根绳在,知识点就可以联系在一起了。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村晚一诗为例,教学时可以联系第二首诗稚子弄冰和以前学过的描写出儿童形象的诗句进行教学,进而学生就可以慢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系统。这样学生的“阅读知识积累库”就会慢慢丰富起来。跨媒介是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语文生活的一种尝试,语文教师需要理解课标相关要求及其在统编教材中的具体

13、体现,克服教学实施中的难题。借互联网时代之东风,借科技之力量,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要避免重媒介素养轻语言能力、重表达轻阅读等学习重点的偏差。在实践中仍需继续探索,争取更好地体现跨媒介学习的价值。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查尔斯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唐晓勇.“互联网+”时代重新思考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16(2):59-61.4郑桂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语文建设,2021(4)上期:4-8.孙悦.“网络社交媒介谣言辨识器的设计”语文项目学习J语文学习,2020(9):SO-36.6管贤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媒介化生存下语文课程内容新任务J教育学报2021:52-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