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4965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县双龙镇初级中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学习目标】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自学检测】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 ,又名御寇,郑国人, 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2.文体链接寓言是 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3.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仞( )

2、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 )妻4.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整体感悟】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学法提示: 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3.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4

3、.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通 意思: )(2)汝之不惠。(惠:通 意思: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 意思: )(4)一厝朝东。 (厝:通 意思: )(5)指通豫南 (指:通 意思: )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 (名词做动词, )(2)惩山北之塞 惩 (动词意动用法, )(3)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用做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位 箕畚 (名词用做状语, )(5)帝感其诚 感 (被动用法, )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 惩 古义: 今义:(2)聚室而谋曰 室 古义: 今义:(3)指通豫南 指 古义: 今义:(4)曾不能损魁父之

4、丘 曾 古义: 今义:(5)投诸渤海之尾 尾 古义: 今义:(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古义: 今义:(7)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 古义: 今义:一词多义(1)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2)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3)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 其: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其如土石何:(5)而: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6)于: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拓展提升】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当堂分层检测】B类练习题:用原文回答。(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 愚公移

5、山的目的是 (3)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4) 写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个典型细节是(5) 智叟阻止愚公的理由是(6) 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A类练习题: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 甚矣,汝之不惠! (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序号学科课型年级班级教学时间学生姓名语文新授课九第二课时课题:23.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学习目标】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旧知巩固】解释下列加黑字的含义(1)

6、 惩山北之塞( )(2)杂然相许( )(3)荷担者三夫( )(4)亡以应 ( )(5)一厝朔东( )(6)箕畚运于 ( )【自学检测】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 )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下列加黑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俯身倾耳以请C.投诸渤海之尾 处处志之 D.既出,得其船 其妻献疑曰【合作探究】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说明:讨论的问题多,学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安排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处理。)1. 阅读第一二两段,

7、探究下面的问题:(1)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2)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3) “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4) 写京城氏之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2. 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4.人

8、物赏析(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5.主旨探究(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拓展提升】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2.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3.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当堂分层检测】B类:1.课后练习题第二大题。2.下列加黑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高万仞(rn )始龀(chn ) B.山北之塞(si

9、)出入之迂也(y )C.箕畚(bn ) 荷担者(h ) D.魁父(ku ) 穷匮(ku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列子.汤问,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B.文章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C.从“其妻献疑曰”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两处可以看出愚公之妻和智叟对移山均持反对态度。D.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做结局是为了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A类:1.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 ,“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的 ,“笑”和“长息”属于人物描写的 描写。2. 词语迁移理解(1) 试写出含有“易”字,且与“寒暑易节”中“易”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不同的成语: 。(2) 根据愚公移山中“阴”和“阳”的知识,可知陕西省华阴县在华山的 ,河南省洛阳在洛河的 。3. “帝感其诚”中所谓的“诚”是指4. 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而言的。5.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问题上的哪两种观点?6. 流行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认为你感叹。”请你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