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48507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振系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风荷载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 . | 编制日期:2002-3-1点击:344 人次 如果公式不能正确显示,您需要安装IE6和MathPlayer 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风振计算应按随机振动理论进行,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结构动力学计算。注: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可按附录E计算。对于一般悬臂型结构,例如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以及高度大于30m,高宽比大于1.5且可忽略扭转影响的高层建筑,均可仅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的风荷载可按公式(

2、7.1.1-1)通过风振系数来计算,结构在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z可按下式计算: _z=1+(vvarphi_z)/_z(7.4.2)式中脉动增大系数;v脉动影响系数;vvarphi_z振型系数;_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脉动增大系数,可按表7.4.3确定。注:计算_0T_12时,对地面粗糙度B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类、C类和D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0.62和0.32后代入。脉动影响系数,可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1结构迎风面宽度远小于其高度的情况(如高耸结构等):1)若外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系数可按表7.4.4-1确定。2)当结构迎风面和侧风面的宽度沿高度按直线或接

3、近直线变化,而质量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时,表7.4.4-1中的脉动影响系数应再乘以修正系数_B和_vo_B应为构筑物迎风面在z高度处的宽度Bz与底部宽度B_o的比值;_可按表7.4.4-2确定。注:B_H、B_o分别为构筑物迎风面在顶部和底部的宽度。2结构迎风面宽度较大时,应考虑宽度方向风压空间相关性的情况(如高层建筑等):若外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影响系数可根据总高度H及其与迎风面宽度B的比值,按表7.4.4-3确定。振型系数应根据结构动力计算确定。对外形、质量、刚度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的悬臂型高耸结构及沿高度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振型系数也可根据相对高度z/H按附录F确定。计算围护结构

4、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表7.5.1确定。 资料来源: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对圆形截面的结构,应根据雷诺数Re的不同情况按下述规定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的校核:1当Re3105时(亚临界的微风共振),应按下式控制结构顶部风速H不超过临界风速cr,cr和H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v_(cr)=D/(T_1S_t)(7.6.1-1)v_H=sqrt(2000WH_0)/)(7.6.1-2)式中T_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S_t斯脱罗哈数,对圆截面结构取0.2;_W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4;_H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_0基本风压(kN/m2);空气密度(kg/m3)。当结构顶部风速

5、超过_(cr)时,可在构造上采取防振措施,或控制结构的临界风速_(cr)不小于15m/s。2Re3.5106且结构顶部风速大于_(cr)时(跨临界的强风共振),应按第7.6.2条考虑横风向风荷载引起的荷载效应。3雷诺数Re可按下列公式确定:R_e=69000vD(7.6.1-3)式中计算高度处的风速(m/s);D结构截面的直径(m)。4当结构沿高度截面缩小时(倾斜度不大于0.02),可近似取2/3结构高度处的风速和直径。跨临界强风共振引起在z高处振型j的等效风荷载可由下列公式确定:_(czj)=_jv_(cr)2varphi_(zj)/12800_j(kN/m2)(7.6.2-1)式中_j计算

6、系数,按表7.6.2确定;varphi_(zj)在z高处结构的j振型系数,由计算确定或参考附录F;_j第j振型的阻尼比;对第1振型,钢结构取0.01,房屋钢结构取0.02,混凝土结构取0.05;对高振型的阻尼比,若无实测资料,可近似按第1振型的值取用。表7.6.2中的H_1为临界风速起始点高度,可按下式确定:H_1=H(v_(cr)/v_H)(1/a)(7.6.2-2)式中地面粗糙度指数,对A、B、C和D四类分别取0.12、0.16、0.22和0.30;_H结构顶部风速(m/s)。注:校核横风向风振时所考虑的高振型序号不大于4,对一般悬臂型结构,可只取第1或第2个振型。校核横风向风振时,风的荷载总效应可将横风向风荷载效应S_c与顺风向风荷载效应S_A按下式组合后确定:S=sqrt(S_c2+S_A2)(7.6.3)对非圆形截面的结构,横风向风振的等效风荷载宜通过空气弹性模型的风洞试验确定;也可参考有关资料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