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48493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从容说课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其代表作爱的艺术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罗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

2、的一门艺术。因顾及读者的层面,弗罗姆在本书中尽量回避了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旨在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这篇课文选自于爱的艺术,论及了母爱、父爱的本质及这两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问题。自小学以来的教科书中,论及父爱、母爱及其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文章有很多,但像这样的从哲学、心理学高度来分析父爱、母爱的理论性的文章,对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触。况且,作者是个外国人,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学生可能也会觉得比较陌生。不过,由于这本书是写给大众看的,作者弗罗姆并未使用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因此,只要学生加强阅读,还是可以读懂的。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在于把握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

3、及其发展变化。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多读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由于课文的理论性比较强,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比较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要指导学生发掘文章的难点,抓关键语句进行讨论,或借助课外相关资料来帮助思考理解。此外,由于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较深刻,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阅读和思考,这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外,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课文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中心。教学设想:简介作者及作品,快速浏览,感知全文内容;给课文列提纲,整理课文的层次大意,总结、归纳课文的中心;讨论:在作者笔下,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第二课时,找难

4、点,合作探究;抓关键句并进行分析。教学设想:各学习小组选择角度,精读课文,发掘课文难点并进行研讨;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理解。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层次结构,归纳文章中心。2.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2.分析文中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的层次结构,归纳各部分的大意。2.品味文章中韵味丰富的语句,尝试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发掘课文的难点,以团体协作的方式解决疑难。2.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父爱、母爱的其他作品,联系自身实际来研究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身上的发展变化,从而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心智的成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卖个关子)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住的许多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枝金色花同学们,老师刚才提到了不少课文的名字,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点吗?生(异口同声)都是写亲情的!都与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关!师对,我们曾经学习了许多这样的课文,这当中有散文、有小说,也有诗歌;有的感

6、人至深,有的温馨情暖,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多种多样的爱。这些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虽然同样是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主题,但与前面那些课文相比,这篇课文要理性得多。请大家翻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选自于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对于弗罗姆和他的爱的艺术,可能大家还有点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生在掌声中登上讲台,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资料)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作者艾弗罗姆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德国

7、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亡美国,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依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正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我也打算这样做,最后,我力图得出一种综合体,从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解和批评中应得出这种综合体。”(弗罗姆在幻想的彼岸,纽约1963年版,第4

8、3页)弗罗姆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让人占优势(1960)、为自己的人(196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彼岸的锁链(1963)、遗忘的语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1973)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成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

9、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关于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的著作。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等问题,作者有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在这本书中,弗罗姆并未使用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因为这本书就是写给大众,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但是,诚如作者所讲,如果你是想得知简易的爱的艺术说明,你可能会失望。在这里,爱不仅仅只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借由增进技巧即可获取。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建设性目标迈进。关于整本书的架构,弗氏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他对于“爱是否是艺术” 此问题做了说明,其将

10、学习艺术的程序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在爱的理论方面,弗氏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爱与一般艺术没有两样,必须能自律、专注、耐心,能察觉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本书中,弗氏仍不免对现今西方现代社会做了批判,批判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而此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判读。因此,弗罗姆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高度关怀的学者,由其一系列著作中可体会他对自由与爱这些人类的生存条件的重视与强调。现代的社会,正面临了多元价值充斥的时代,是好是坏尚难定论。光是一句道德沦丧、风气败坏,并不能帮我们更多了解

11、这社会什么。但同样身处现实社会的我们,却可以去观察现代人价值观的变革历程。弗氏对西方社会的针砭,可以是我们试图了解的一条管道。因此,如果你是个关怀自己、关怀现实社会的人,不妨就从这本爱的艺术开始,去认识弗罗姆这个人,或能找出合于自身需求的答案。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

12、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师资料翔实,你辛苦了,谢谢!(生鼓掌)【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这篇课文的理论性比较强,况且又是外国人写的,所以老师布置大家预习的时候,要求你们在课前至少阅读文本三次,你们做到了吗?生(异口同声)做到了!师好的,那么下面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一下这篇文章。预习作业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来列提纲,整理写作思路,同学们都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请成绩为A的第三小组上来展示他们列好的提纲!(该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提纲)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在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其感知世界和体验母爱的能

13、力也是不断发展的。第1段,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无法意识到自己及体外世界的存在,也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第2段,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学着去认识世界,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体外世界的存在,并且渐渐有了母爱的体验。他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但同时也无法赢得。第3段,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为爱别人,去创造爱。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很多年。第二部分(第47段),阐释父爱的本质问题,比较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第4段,说明婴儿在母爱的庇护下成长,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且对母爱的依赖在慢慢减少,而开始意识到父爱。第5段,指出母爱的本质是一种

14、无条件的爱,故在所有人的潜意识中对母爱都有深深的渴望。而通过努力换取得来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只是被人需要而已。第6段,简要归纳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第7段,概述父爱的本质。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父爱可以通过努力来赢得,但如果辜负父亲,就有可能失去这种爱。而且,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在心理上完全成熟

15、。第8段,作者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母爱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父爱指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使其产生自信,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第9段,指一个成熟的人,他的内心将拥有父母这两个形象。第10段,总结全文。生这份提纲看起来很复杂,但当中的条理脉络却是非常清晰的。作者依照孩子由婴儿向成人成长的顺序,先谈到了母爱的本质及孩子对母爱的认知体验,其次阐述了父爱的性质,比较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最后指出成熟的人将会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成为自己的父母。课文的三个部分之间是逐渐深入的,层次鲜明。师分析得很好!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优秀的团体协作精神,是不可能拿到这个A的成绩的,请大家向他们学习!师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提纲,把课文的主要论点整理出来。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阅读,再进行研讨。(学生阅读、研讨,教师巡堂解疑)师时间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来试试?生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分别阐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父爱和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师归纳得不错,能不能再谈得详细一点呢?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脱离他们独立,在内心建立起父母这两个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师相当出色。对课文的理解较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