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48435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

2、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

3、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

4、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5)拔出脓

5、、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三)灸法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程:(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临床常用的灸法有: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

6、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距离,防止烧伤。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2.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7、。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 ,均不宜施灸。 (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4)熄灭后的艾条(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四)针刺技术操作规程1.操作规范:(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

8、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4)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

9、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6)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2.注意事项(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

10、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五)推拿技术操作规程1. 操作规范: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扶正驱邪、健脾和胃、散寒止痛、疏筋活络、导滞消积等功效。操作手法: 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部位。(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

11、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捍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适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和四肢等处。(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

12、。(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7)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匀,适用于全身各部。(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关节。2.注意事项:(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

13、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4)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5)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6)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髋

14、部;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不清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六)微波理疗仪操作规程1.微波理疗仪原理(1)是将产生的微波通过理疗头输出到待理疗的组织。由于微波能直接穿透到待组织的内部,引起组织内的水分子离等高速旋转和振荡,从而产生大量热量,其基本机理是通过提升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使该组织内的血管扩张,继而打通毛细血管,提高血液灌注。 微波治疗的作用。?(2) 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具有消炎、消肿、除痛和修复损伤细胞功能的作用。在微波热效应的基础上。由于血液的改善,人体细胞能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供应,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大大

15、加强。因此,促进了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恢复,同时促进新肉芽的生长,微波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后伤口的愈合的理疗上。2. 操作规范:?(1)将仪器推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将理疗头对准患者伤口上方约2cm处。(3)将仪器调节至理疗模式 时间、功率的调节遵医嘱执行 按下启动键即可。3.注意事项:(1) 微波理疗仪功率大小以温热舒适感为好?不能设置过高。 不能用微波理疗头直接照射眼睛。(2) 不能照射睾丸。(3) 不能照射孕妇腹部。(4) 对热敏感者慎用 。(5) 不能将微波理疗头对准其它电器 。(6) 植有金属部件的组织不能直接照射。(7) 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远离于工作状态的微波治疗仪。(七)中药熏蒸机操作规程1.中药熏蒸原理:中药熏蒸疗法又称“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的功效,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中药熏蒸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