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465957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策范睢因王稽入秦【提要】范睢是本书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口才与谋略在战国纵横家中属于一流。“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最可恨最可悲的,我们看看范睢是怎样推销自己,从而受到重视,登上历史舞台的。【原文】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那么行而益利其道;假设将弗行,那么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那么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缺乏以当椹质,要缺乏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

2、前耶?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那么圣王之所弃者,独缺乏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那么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那么行之,害那么舍之,疑那么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缺乏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抑其言臣者,将贱而缺乏听耶!非假设是也,那么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译文】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

3、得到奖赏,有才能的一定授予官职;功绩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才能的不会被埋没。假设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之,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假如明知其利而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赏有功而罚有罪。如今,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缺乏以闻,大王又难道会认为推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初玉工都不能辩别,历经曲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

4、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臣听说擅长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擅长治国的,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不能识才,而任人才流动。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明主可以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那么为,有害那么不为,疑惑不定那么尝试而为之。这是尧、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改变的通那么。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浅薄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缺乏相信?假如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略微腾出一点游览欣赏

5、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非常快乐,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车马去召请范睢。【评析】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展交易销售自己的资源,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能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所以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范睢向秦昭王写的自荐信,先议论治国的一般道理,再谈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最后在说明自己是真心献计的同时,委婉地要求见面。其实人最怕见面,一见面就具有亲切感、就更容易说服人,一见面好多事就推脱不过。所以一定要争取和要人们见面。这封自荐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到达可以与秦昭王面谈。范睢以他简单而委婉的说辞很容易就到达了这个目的。只要见到了秦王,那么更详细更富有智慧的谋划一定会使秦王折服,会使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得到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