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序电流接地电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464948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零序电流接地电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零序电流接地电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零序电流接地电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零序电流接地电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接地电流和零序电流的概念基本一致。但稍有差别。零序电流保护具体应用是让三相导线一起穿过一零序C.T,利用这个C.T来检测三相的电流矢量和,即零序电流Io, IA+IB + IC=IO,当线路上所接的三相负荷完全平衡时(无接地故障,且不考虑线路、电器设备 的泄漏电流),IO=0;当线路上所接的三相负荷不平衡,贝IIO=IN,此时的零序电流为 不平衡电流IN;当某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必然产生一个单相接地故障电流Id,此时检 测到的零序电流IO=IN+Id,是三相不平衡电流与单相接地电流的矢量和。2、楼主,你的理解有错误,系统正常运行和发生相间短路时,是不会出现零序电流的, 只有系统发生接地故障

2、,才会产生零序电流(同时也有零序电压和零序功率出现)。3、楼主,你的理解还有错误,那不是零序电压互感器,那是将电压互感器接成YO/YO/A 接法,二次侧的开口三角形用来进行系统的绝缘监察。为什么要同时应用零序电流互感 器和开口三角呢,是为了小电流接地选线的准确性。请看详细说明:绝缘监察装置利用接于公用母线的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其一次线圈 均接成星形,附加二次线圈接成开口三角形。接成星形的二次线圈供给绝缘监察用的电 压表、保护及测量仪表。接成开口三角形的二次线圈供给绝缘监察继电器。系统正常时, 三相电压正常,三相电压之和为零,开口三角形的二次线圈电压为零,绝缘监察继电器 不动作。当发生单相接地

3、故障时,开口三角形的二次端出现零序电压,电压继电器动作, 发出系统接地故障的预告信号。这是以前常规变电所使用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绝缘监察装置,其优点是投资小,接线简 单、操作及维护方便。其缺点是只发出系统接地的无选择预告信号,不能准确判断发生 接地的故障线路,运行人员需要通过推拉分割电网的试验方法才能进一步判定故障线路 影响了非故障线路的连续供电,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乡经济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基 于上述原因,我国从 50 年代末就开始研制小电流接地自动选线装置,提出了多种选线 方法,并开发出了相应的各种装置。而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就要求将每个馈出线安装的 零序电路互感器和开口三角的电压都引入到装置

4、中去,以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仅 能迅速的发生报警信号,而且能判断出故障点。请楼主仔细看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 ,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 常连接(即短路)时而流过非常大的电流。其电流值远大于额定电流 ,并取决于短路 点距电源的电气距离。例如,在发电机端发生短路时,流过发电机的短路电流最大瞬时 值可达额定电流的1015倍。大容量电力系统中,短路电流可达数万安。这会对电力 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三相系统中发生的短路有 4 种基本类型: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对地短路和 两相对地短路。其中,除三相短路时,三相回路依旧对称,因而又称对称短路外,其余 三类均属不对称短路。在

5、中性点接地的电力网络中,以一相对地的短路故障最多,约占 全部故障的90。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力网络中,短路故障主要是各种相间短路。发生短路时,电力系统从正常的稳定状态过渡到短路的稳定状态,一般需35秒。 在这一暂态过程中,短路电流的变化很复杂。它有多种分量,其计算需采用电子计算机。 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0.01 秒)时将出现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称为冲击电流。它 会产生很大的电动力,其大小可用来校验电工设备在发生短路时机械应力的动稳定性。 短路电流的分析、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 行中选择电工设备、整定继电保护、分析事故提供了有效手段。电气线路上,由于种种原因相接或相碰,产生电流忽然增大的现象称短路。相线之 间相碰叫相同短路;相线与地线、与接地导体或与大地直接相碰叫对地短路。在短路电 流忽然增大时,其瞬间放热量很大,大大超过线路正常工作时的发热量,不仅能使绝缘 烧毁,而且能使金属熔化,引起可燃物燃烧发生火灾。 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1、线 路老化,绝缘破坏而造成短路;2、电源过电压,造成绝缘击穿;3、小动物(如蛇、野 兔、猫等)跨接在裸线上;4、人为的多种乱拉乱接造成;5、室外架空线的线路松弛, 大风作用下碰撞;6、线路安装过低与各种运输物品或金属物品相碰造成短路 .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