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46250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前 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

2、、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塬文化,总体形成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知识性和猎奇性相结合,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后,可形成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并突显

3、产业循环、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五大功能,最终成为西安市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基地、关中城市群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关中民俗文化博览交流基地和西安市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注重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使灞桥成为西安市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样板,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新的机遇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4、”。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关中-

5、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二、新的转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

6、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

7、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破解“三农”问题。目前,陕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产业向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需求逐步扩大,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灞桥区处于西安市东部,城郊特色鲜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

8、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新的需要(一)贯彻落实西安向东发展战略,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时代要求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九宫布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并逐步向东拓展。灞桥区位于城市重点发展的东北方向主轴上,将会成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材料制造、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西安城市副中心。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

9、、服务城市为主线。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二)促进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最有活力的和谐城市。按照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

10、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然而,西安市农村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状况,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灞桥区作为西安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经济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即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阶级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

11、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灞桥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区,无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还是城市功能、市场辐射和发展前

12、景,都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白鹿塬文化风情和山水风景,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规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粗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以“绿色生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区域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农业及农村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一、基本条件(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

13、-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

14、5,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

15、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二)区位交通条件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

16、路通往灞桥。(三)资源条件1、矿产资源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2、动植物资源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