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46231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尤其三维目标设定上的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盲点,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些现状的同时寻求一定的解决策略。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历史教学 三维目标 教学策略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

2、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一、问题与困惑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聂幼犁,历史教学问题2009.1“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

3、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薛伟红二、原因简析

4、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 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聂幼犁,历史教学问题2009.1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但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问题却集中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重手段,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矫枉过正式的“以学生为本”培养模式,多数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诸如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等,什么火了就用什么,因材施教考虑的少。此外,过高、过空的思想教育灌输现象根深蒂固、屡见不鲜,“生硬联系”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于教师史学专业功底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欠缺。而

5、长期依赖教师已然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教师忽然之间的放手,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力不从心。于是,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课改理念下,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因为对三维目标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教学设计上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观。三、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1、整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认为这三者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

6、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余文森,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何成刚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何成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秦立富 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秦立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等纷纷提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三维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等观点。这确实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广大一

7、线教师提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思维。笔者在第三分册青铜时代与商朝一课教学设计中,就曾出现过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割裂的现象。本课既要完成“是什么”掌握商朝的历史概貌,同时还需要理解“为什么”通过两重证据法在此课中的实际运用,体会商朝历史是怎样成为“信史”的。但在教学设计上先讲商朝历史概貌;接着讲授两重证据法,两者处理上泾渭分明,所谓的两张皮现象由此出现。其实,三维目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借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过程与方法,需要借助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更离不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支撑”。 三维目标

8、:一体三面,不可分割,任鹏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鉴于此,第五分册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关于中共成立这一目的三维目标,笔者初步设定为: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共的早期组织;知道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主要内容。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及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细节分析、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来的,深化了解国情,培养对党的感情。整合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为:通过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细节分析识记中共早期组织和有关领导人物;通过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

9、料,识记中共一大、二大主要内容,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及重大意义;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培养对党的感情。2、技能目标要落实 “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好全忘记”,这一顺口溜形象地将历史课堂知识目标过重、技能目标不足的现象揭示。在所有的历史知识遗忘后,技能将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有力支持。具体而言,历史学科涉及的技能有:“把整体表述的史实分解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把分散表述的史实组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归纳和比较史实,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点。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历史课程三维目标,聂幼犁,中国历史课

10、程网如,第五分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就可以“近代中国各阶级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为主题,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让学生思考、概括,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事串起来,最后学生总结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历程。这样的知识梳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宏观的历史思维也大有裨益。3、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到位张汉林先生曾就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上一论、二论、直至三论,集中进行了阐述,指出“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与方法才是目标”, 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论过程与方法,张汉林,历史教学(中学版)20

11、07.7明确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就文字表述而言,目标的撰写主语词是学生,可采用动宾结构,动词前可适当添加表示程度的副词。如:有老师在改革开放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设定为“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内容上稍显空洞,而且其表述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依然回归到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模式。反映出的是教学理念上的模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两者概念间的混淆。同样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老师设计为“通过思考、叙述自己家乡的对外开放成果,能将所学联系实际的意识。”主体为学生的意识就比较强。4、情感目标要切实

12、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育人始终应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叶澜老师在评述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件好课,第一标准就确定为“有意义” “初步的意义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叶澜,基础教育(沪)2004.7可见,这三维目标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一问题上,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第六分册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分析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时,有同学提出:“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话语中满是对此判断的不屑和反感。历史课堂上长期呈现

13、的单调的知识灌输,只注意“人事”不关注“人心”,如今已然是问题严重了。此外,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张晓华,试教通讯2003.1是第一层次,简单说即为情绪。态度:“是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是第二层次,即为稳定的情绪。价值观:则强调的是底线,决断时的标准。“当代价值观方面的一种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显示出多样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现状做调整。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在学生的情感体验未曾

14、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刻意提升就容易出现前文中所述的学生的不认同。因为情感、态度、进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可就学生情况将目标分层,如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课,情感目标之一:对岳飞的爱、对秦桧的恨;态度目标:对为国为民的人积极肯定,对误国误民的人唾弃鞭笞;价值观目标:形成明确的善恶褒贬,是非决断。综上所述,正如聂幼犁教授所言:“三维是一种观念上的透视方式,教学上它们依然是浑然一体的。”因此,课堂教学怎样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入探讨。但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执著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参考文献: 周仕

15、德,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历史教学2004.12 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基础教育(沪)2004.7 庞卓恒,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教学2003.1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分列不如综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张晓华,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试教通讯2003.1 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论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7 何成刚,历史课题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