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461914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如今,我们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我也很是高兴,积极地参与。于是,我认真地学习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关理论。高校课堂真正的内涵就是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都解放出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体现生进师退,学生搭台学生唱戏的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的革新从根本上消除了课堂以老师引导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低效教学。由注重整体教学变为关注个体教学,再推动整体发展,就更加趋于合理,科学。它也是在大班额班级授课这一大背景下的形式和内涵上的转变,从学生自主、合作、兴趣、意志品质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素质教育的高效推进。我们在教学实

2、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既反思又总结,既有失败也有成功,直至现在,仍存在许多困惑。1、放不开学生。在问题解决课当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展示后,教师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去按自己的理解重新对问题再补充和强调,重新又回到了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心想,有了高效课堂,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因此往往造成课堂教学上的混乱。学生自主研讨的成果,结果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听大多数老师反映也是这样,教了以后,心理上总不踏实,自我认为好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许是应试教育中的通病吧。考试就要高分数,没有高分数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老师就在这种理念下徘徊、犹豫不决,不敢真正放开,让学生

3、去自主学习。2、结构化预习落实不到位,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要搞好课堂教学,根本在对文本的预习上,读不透课文,读不出感悟,生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高效课堂就变成了低效课堂了。老师往往交给了学生结构化预习的内容和问题以及读书“六字诀”,但学生读在课外,缺乏有效地监督,部分学生就流于形式了,甚至书上是空白的。因此,教师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再去督促和检查,让费教师很多时间,让你很累很累,自然,再按上面的模式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好多教师就在问,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3、课堂时间的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运用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的教学。一堂课上,老师展示的问

4、题学生要思考,即便学生个个举手,老师也只能让少数人发言。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的时候,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又怎么能真正让学生探索体会?老师的个别指导就更难以开展了。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落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人家介绍是这样说,我们也是这样想,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思考。在课堂上,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何况有的学生并不那么自觉,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思考,甚至用闲话干扰别人。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5、人文性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但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求教

5、师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而现在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时,只顾如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和合作探究问题。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就出现了很大的缺失。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6、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大家极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时间挤给了学生去思考、理解和体会,自然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就少了。学生不会朗读,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了。7、潜能生不开口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潜能生不开口,使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导致的结果是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学困生变得更差。每次小组讨论问题时,你老师一再要求让潜能生先说,把机会留给他们,可他们由于性格和自信心的不足,确实就是不开口,课堂毕竟时间有限,久而久之,其他同学也就失去了耐心,不让他说了。从此这些潜能生就变成了一名看客了,有时候开一些小差,干脆不参与讨论了。在完成学习当中,总是疲于应付,拖沓,迟迟不能完成,书写也就潦草应付。因此,就形成了优生越来越优,差生越来越差了。总之,等等这些,在教学工作中让我感到困惑,也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不知老师们可否也有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