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461655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强基础,抓产业,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镇党委书记 (22X年1月0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化解“三农”发展瓶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作出了“强基础,抓产业,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策,积极主动地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一、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决策 县是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增收

2、困难,成为阻碍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县委、政府坚持“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扣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构想,紧紧围绕“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等产业;积极培育产业”的全县产业发展思路目标,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四个基本思路:一是提出了“二产带一产、加工促种植”的思路,力争多途径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二是提出了“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的思路,着力建设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提出了“以文化旅游业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的思路,多途径促进特色农产品开发,多渠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精

3、神文明建设;四是提出了“以营销促农业”的思路,全面提升商贸流通行业的层次和水平,培育发展带农型、就业型、科技型、外向型和特色型民营企业。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为主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固本强基,夯实发展基础强基础就是打牢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加大农村改水、改电、改路、庭院建设、沼气建设等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县以大力实施沼气化县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村改水、改厕、电网改造、道路建设、村庄绿化、庭院建设等系列工程。工作中,积极争取省、市级资金配套,从200年起,全县每年筹集万元以上资金,以元/口的扶持标准,以每年不低于口的推广速度,力争苦战三年,新

4、建沼气万口,使全县农村户用沼气累计达万户,占全县万户农户的%以上。目前,全县沼气普及率已达%,有效带动了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逐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乡风文明。强基础还要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育团结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此县建立了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项基本制度:一是建立党代表年度活动制度,以每年每人元的标准支持县党代表正常开展活动;二是建立基层老党员生活补助制度,每年安排万元经费对全县6周岁以上、党龄在0年以上的农村党员和居住在社区享受低保的困难党员给予生活补助;三是建立特困党员救助制度,每年安排万元补助特困党员;四是建立基层党支部活动保障制度,每年以不低于元的标准,对全县个

5、村、个社区党支部提供教育培训资金支持;从200年起每年筹集万的资金,保障四项制度的落实,从而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县还积极探索以“支部协会”形式,增强基础组织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建设。目前,全县共建立产业发展协会个,吸纳会员人,带动农户户。强基础还要抓实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县把创建文明村主题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广泛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入手,努力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以“平安”创建为载体,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