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461156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的认知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的“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的偏见。1、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的,往往左右着对对方的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的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的

2、“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的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的。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的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的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的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的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非自觉的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的,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消极作用。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

3、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的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的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的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的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的典型表现。这种偏差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的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的主体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对特有的“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的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的一

4、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的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3、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的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友善的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阿希的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的信息量大,其他品质的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的。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