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459928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练7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1(2019柳州高三毕业班11月模拟联考,24)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答案C解析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又需要充

2、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故D项错误。2(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6省12月联考,27)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科学家论述方法伽利略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地徘徊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朱载堉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徐光启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固守了传

3、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答案A解析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3(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14)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学者主张(中国)陈唯声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英国)芬利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法国)克鲁瓦瑟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

4、伟大的创造物之一(中国)易建平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A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C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D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答案B解析材料中,每位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认识,并不能得出雅典民主是他们每位学者主张的综合,才导致雅典民主的产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陈唯声、(英国)芬利、(法国)克鲁瓦瑟、(中国)易建平,对雅典民主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不同的认识,故B项正确;(英国)芬利是从制度方面探讨,(法国)克鲁瓦瑟从精神方面探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

5、映中国学者的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受到普遍推崇,故D项错误。4(2019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32)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选项第一步第二步A甲观点:“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证据:伯里克利的言论B乙观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证据: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C丙出示图片:十二铜表法模拟图结论:世界第一部成文法诞生D丁出示史料:比较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异同结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伯里克利的言论”不能证明“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一定正确,所以不严谨,故A项错误;“当时投票用过的陶片残片”无法得知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民主,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

6、”不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故C项错误;“公民法与万民法”是罗马法发展的两个阶段,体现其发展的轨迹,故D项正确。5(2019邹城高三文综测试,26)单雄信(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形象多变。旧唐书记载:“单雄信者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在宋代,资治通鉴完全否定了单雄信,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这说明()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模糊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D记述者的立场往往影响历史评价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三个时代的著作对单雄信的评价各不相同,这说明记述者的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

7、法不客观,人物形象不会随时间而“模糊”,排除B项;儒学自汉代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主流地位,排除C项。6(2019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7)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不理政务昏庸荒怠;在朝鲜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却是被歌功颂德建坛立祠的大德皇帝。这一现象反映出()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叙述莫衷一是B中、外历史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与朝鲜的历史文献对万历皇帝的记载和评价是不同的,这反映出记载者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材料中的记载无法“形成证据

8、链”,故排除B项;即使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认识历史事实真相,不会“确认历史事实”,排除D项。7(2019衡水金卷四,2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忆如下表: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事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晚遭火烧学者李慈铭(居住北京城内)当日日记中记载“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法军将领蒙托邦晚上七点左右行军至圆明园,为防止清军埋伏,命令在圆明园前院宿营,没有深入圆明园英军将领格兰特

9、英军步兵向圆明园行军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庙,彻夜燃起篝火,并向附近土堆发射炮弹,以便于与联军取得联系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A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B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C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D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答案D解析关于火烧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相关人士各执一词,说明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故D项正确。由于宝鋆和李慈铭并未亲自到圆明园,只是通过火光判断,故可信度较低,排除A项;中外史料分歧严重,无法相互印证,排除B项;个人回忆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排除C项。8(2019日照高三期末,11)过去学界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争回山东权益,是“外

10、交失败”;但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北洋政府在外交方面是做出过很大成绩的,如拒签对德和约、收回奥国在华特权、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中解决山东问题。这说明()A多角度论证使历史更加接近真实B研究者的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识C近年学者比过去学者更尊重史实D历史研究角度转变影响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北洋政府外交评价的两个角度:一是从局限性,二是从积极作用。角度不同,得出的认识也不同,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评价的角度,不是去探究历史的“真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评价历史问题的角度,而非仅仅是“个人立场”,排除B项;近年学者的研究是以另一个角度,不能说哪个角度“更尊重史实”,研究的

11、角度与“尊重史实”无关,排除C项。9(2019德州高三期末,24)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A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B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C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D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三个人物对德国统一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态度不同,主张亦不同,谁的可信?单一的角度,单个人的说法都不足以信,需多方考证,综合评判,故选A项。材料关于德国统一的记述是同一时代的人,故B

12、项排除;C项结论不能根据材料得出,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0(2019威海二模,30)1944年,八路军与日军在晋绥边区黄树坪村发生战斗。对这场战斗发生的时间有如下记载,见下表所示。时间出处9月的一天偏关县志10月晋绥根据地大事记农历9月研究者顾全罗根据采访得出11月2日当事人贺富亮老人的回忆后来的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并查阅当时的抗战日报等文献,确证战斗发生于10月23日。这说明()A来自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一般较可靠B无确切时间的历史叙述往往值得怀疑C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是寻找真相的钥匙D历史真相可以在多方互证中得以还原答案D解析对不同的史料需要相互佐证,从中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

13、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未必可靠,仍需佐证,排除A项;有的历史叙述因各种原因未必有确切的时间,但可能是历史事实,排除B项;口述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未必是“寻找真相的钥匙”,排除C项。11(2019淄博二模,34)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以上材料表明19世纪欧洲历史学()A研究趋向于科学化B关注民族历史研究C侧重探究自然规律D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张“以回忆录、日记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

14、方法”来研究,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均排除。12(2019济宁二模,29)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答案C解析材料中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评价五四运动,这会让我们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更加丰富,故选C项。历史事件是可以客观评价的,故A项错误;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解释,而非“决定”,排除B项;有的历史结论经历了时代的检验,例如第一种观点,这说明时代虽然变迁了,但历史结论仍未变,故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