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4588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概论复习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4、农业的根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奉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开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开展必须的原料。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第一章 农业的起源与开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 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撂荒制、连作与轮休。2、农业在人类历史开展中各种的作用1农业与

2、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开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条件。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开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3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4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经济作用:产品奉献、市场奉献、要素奉献、外汇奉献。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奉献以及就业奉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第二章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 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

3、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2、 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容也不同。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3、 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 及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4、 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5、 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6、 农业生产的根本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7、 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4、、岩石圈、生物圈。8、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9、 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10、 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11、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11、 自然环境与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湿润农业区;西北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为干旱牧业区;青藏高原区, 国土面积25%,

5、为高寒牧业区。12、 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区域的明显差异。如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形成差异的最突出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综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国土面积45%;西北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13、 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构造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本钱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4、 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增加、气温

6、升高,由此带来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和强度增强、热带气旋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等。15、 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气温升高可扩大作物种植围、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极端温度频率增加灾害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适当时对作物有利多数地区缺水,过多对作物不利。海平面上升使低洼耕地和沿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增加,耕地减少。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保证种植业生产,必须加大投资:水利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立投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能源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构造的影响、对人类饮食和生

7、活方式的影响。16、 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构造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本钱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7、 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18、 环境: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我国环保法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9、 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

8、的总和。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20、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质、土壤。21、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控制人口增加,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展优化产业构造,改革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农业自身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废弃物等的影响第三章 农业与国民经济开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底;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

9、开展的根底;2、 农业对国民经济开展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食物供给;原料供给;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间接作用:农业与其它产业严密联系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总联系;改善生态环境。3、 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农业中包括种植、林、牧、渔四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展在加工的部门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流通部门、效劳部门、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效劳的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效劳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效劳的部门。4、 国民经济行

10、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其它。共十大类。5、 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一种,分6个: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效劳部门;第二种,分33个; 第三种,分119个。6、 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农产品的去向。7、 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互相提供效劳。第四章 农业与农村的部构造1、 农业:农种植业、林、牧、渔。1993年以后,统计中取消副业。2、 农业部各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渔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渔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农业和林业既相互竞争如争地、争资源

11、,又互相促进如防护林。林业还为农牧渔业提供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3、 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分八类:干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下的糖类饲料、蛋白质补充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添加剂。4、 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5、 农业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和供给的部门。6、 农业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流通的部门。7、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村非农产业的开展:农业的开展促进浓醇非农产业的分化;现代农村非农产业开展的重要性。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

12、关系:竞争劳动力等资源;互补是指形成完整强大的产业链。8、 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农户经营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性。9、 农村社会开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户家庭功能生产经营、消费组织、生育、赡养的整体性;农村社区功能的整体性;农村经济开展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开展的综合性;10、 社区: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构造的区域性质。反响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要素的差异和特征,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第五章 世界农业开展史8、 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地区专业化到农场专业化再到作业专业化。 作业专

13、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的*一项作业。9、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开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工厂化、无土化、海洋化。第六章 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1、 农业资源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土地和海洋是各种资源的根底。2、 土地按其利用形式的不同分为耕地1/10、牧场草地2/10和林地3/10。3、 农业资源的特征:数量的有限性;一定的再生性自然、人为4、 世界气候类型,12个:寒带苔原性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

14、雨林气候、山地气候。5、 牧场草地:也称永久牧场,指野生或人工种植草本牧草达5年以上可供放牧牲畜的土地。人工草场面积是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的标志。牧场草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用草地载畜量表示。6、 林地: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树木的用地。林地分郁闭地森林资源,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2、灌木林地.7、 世界水产品产量10%来自陆淡水域,90%来自海洋渔业。海洋渔获量90%来自近海200海里以水深200米以。第七章 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1、 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资源分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的社会、经济、技术。2、 农业资源:农

15、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广义的农业资源: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劳动、资本及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其它外部条件。3、 农业资源的根本特征:系统性和整体性;地域性;持续性;动态性;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稀缺性和有价值性。4、 农业资源的分类按资源属性,分农业社会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按用途,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按资源存量和需求,分广泛性资源和稀缺性资源。按对农业资源的控制方式,分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5、 我国的自然资源: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越4915。东部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气候异常兴旺,四季清楚。多山国家,地形复杂。6、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农业气候资源:光热丰富,降水偏少;雨热根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热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非地带性因素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光热水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