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打桩技术要求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457582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打桩技术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试打桩技术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试打桩技术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试打桩技术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试打桩技术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打桩技术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打桩技术要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编号GJ-2010-0168设计阶段D出版状态A-10版次0江苏海事局连云港海事监管基地工程试打桩技术要求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12年05月编 制: 吴 辉审 核: 徐 红审 定: 高志伟目录第1章 工程概况11.1工程概述11.2设计依据11.3试打桩或试桩目的1第2章 自然条件22.1工程位置22.2水文条件22.3地形地貌32.4工程地质3第3章 方案比选93.1方案论述93.2方案确定9第4章 试打桩技术要求104.1试打桩分组情况和数量104.2主要试验内容104.3技术要求104.4试打桩成果要求104.5试打桩注意事项114.6试打桩位置12第 1 章

2、 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本工程位于连云港东连岛南侧,港口岸线支持系统规划区域内的东侧岸线, 南面与连云港老港区相望。本工程海事监管基地码头,码头设计船型为 3000 吨级巡逻船及其它海事船 舶。码头采用“F”型布置,码头长度为155m,宽14m,码头两侧靠泊,东侧布 置两艘钢趸船。码头通过引桥与陆域连接,引桥长45m,宽8m。码头采用高桩梁板结构,排架间距7m,每榀排架下布置4根600x600预应 力方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预制纵向梁及叠合面板组成。引桥采用大跨空心 板结构,排架间距14.5m,每榀排架下布置3根600x600预应力方桩(近岸处为 2根1000冲孔灌注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

3、、预应力空心大板及现浇面层组成。1.2设计依据1.2.1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文件海计建【2011】692 号江苏海事局连云港海 事监管基地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1 1年12月8日)。1.2.2 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1 1年4月编制的江苏海事局连云 港海事监管基地工程(码头部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阶段)。1.2.3 执行的技术规范,主要有:港口工程桩基规范( JTJ254-98);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JTJ249-2001);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1.3 试打桩或试桩目的根据码头建设的相关要求,沉桩前需进行试打桩或试桩,可以验证桩基持力 层选

4、择的合理性、桩长取值的优化性;验证能否穿过桩端设计标高以上的各土层; 确定沉桩设备性能与桩身结构强度是否与沉桩地质情况相适应。通过试桩静载实 验或试打桩高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判断桩基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为 下一阶段沉桩确定停锤控制标准提供依据。第 2章 自然条件2.1 工程位置连云港海事监管基地工程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镇的东西连岛西南侧,南面与连云港老港区相望,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4。4505,东经119。27,40。2.2 水文条件2.2.1 潮汐(1)基准面及换算关系 本工程潮位基面采用连云港零点(即为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当地基面间的 关系如下:56 黄海基准面、一-U j1i

5、2.87m11 连云港零点2)设计潮位设计高水位:5.40m(高潮累积频率 10);设计低水位:0.49m(低潮累积频率 90);极端高水位:6.53m(五十年一遇高潮位);极端低水位:-0.57m(五十年一遇低潮位)。2.2.2 波浪拟建码头位于港湾内,背靠东西连岛,湾内主要受港湾内风浪影响,同时 由于旗台作业区防波堤已经建成,对外海波浪有一定的掩护作用。按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有关规定,计算拟建码头设计波浪要素结果见下表2-1。拟建码头设计波要素 (五十年一遇)表 2-1项目H1%H4%H13%TLC波向水位(m)(m)(m)(s)(m)(m/s)SE设计高水位1.951.651

6、.325.4343.27.96设计低水位0.930.780.634.2626.46.19W(WNWWSW)设计高水位1.711.451.154.2928.36.59设计低水位0.810.690.552.9613.64.582.2.3 水流 拟建码头处无实测水文测验资料,根据港湾东口测站的实测潮流资料进行准调和计算分析:(WKl+W01/Wm2) 0.5,本海区的潮流性质为正规半日潮流性 质,潮流椭圆由外海的旋转流逐浙向岸边的往复流过渡,潮流椭圆的长轴方向即 潮流最大流速方向基本与岸线走向或等深线走向平行。拟建码头选址于主航道北侧滩地上,该处流速要比主航道中流速小很多,最 大流速不会超过 0.5

7、m/s。2.3 地形地貌连云港东西连岛与云台山之间形成长约1 1.5公里、平均宽度为2.5公里的 狭长海湾,两岸发育有冲海积和冲洪积相浅滩,海峡两侧山体近岸,海蚀地貌发 育,岬湾相间,自然岸线曲折。工程区水域自然泥面高程0m-2m,陆域自然 滩面高程 6.5m 左右。2.4 工程地质本工程地质详勘由业主委托江苏省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并于2011年4 月编制江苏海事局连云港海事监管基地工程(码头部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阶段),水域共布置钻孔10个,其中KI、K3、K5、K7、K9为取样 孔(K1、K5、K7为控制性钻孔),其余为标贯孔。2.4.1 区域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连云港罘山倒

8、转向斜西北翼中段,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上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片麻岩类,岩层产状为走向北东, 倾向南东,为一单斜构造。新构造运动在本区表现为间歇性升降运动,致使海相、陆相地层在勘探深度 内交替出现,场区未发现全新活动断裂通过的迹象,区域稳定性较好。地质构造 对工程及岸坡稳定性无影响。2.4.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场区勘探深度范围内上部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基底为前震旦系片麻岩。本次揭露地层按其成因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指标从上至 下分为6个岩土层,共细分为19个亚层。现将各岩土层及亚层土体特征自上而 下分述如下: 层一全新统海相成因(Q4m )淤泥:灰色,饱

9、和,流塑,土质均匀,光滑, 细腻,局部含贝壳碎片。该层均有揭露、普遍分布且稳定,底板标高 -6.45 -11.08m、平均-9.03m;厚度2.8010.85m、平均8.09m。该层土为极细粒土,具 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力学强度低,且具流变、蠕变、高灵敏度及高压缩性等 特征。 层一冲湖积相成因(Q3al-1):主要为灰黄色夹兰灰色可塑硬塑状粘性土, 下部为灰黄色粉砂及中砂,该层共分为 6 个亚层: -1 层粉质粘土:浅灰黄色,湿,可塑,稍有光泽,含铁锰质结核及浸染, 局部含直径530mm钙质结核。该层分布较普遍,仅K6号钻孔未揭露,顶板 埋深2.8010.50m、平均7.85m;底板标高-1

10、2.98-7.65m、平均-10.64m;厚度 0.70 3.40 m、平均 1.81m。 -2 层粉质粘土/粘土:灰黄色夹兰灰色,湿,硬塑,稍有光泽,含铁锰 质结核,局部含少量直径 535mm 钙质结核。该层分布普遍,均有揭露,顶板 埋深 4.0512.50m、平均 10.01m;底板标高-17.25-14.85m、平均-15.90m;厚 度 2.607.20m、平均 4.72m。 -3 层中砂: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差,主要矿物成分为石 英、长石等,局部夹少量单层厚25mm粘土薄层。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于-2 层之中,顶板埋深10.2012.30m、平均11.71m;底板标高-13.

11、72-12.70m、平 均-13.08m;厚度 0.402.10m、平均 1.05m。-4 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夹兰灰色,湿,软塑可塑,稍有光泽,含铁锰 质浸染,局部混细砂。该层仅K5、K6、K9号钻孔未揭露,顶板埋深9.9015.80m、 平均14.51m;底板标高-18.74-17.00m、平均-18.00m;厚度1.103.40m、平均 2.37m。-5 层粉砂:灰黄色,饱和,松散,分选性差,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 石等,局部夹少量粉质粘土薄层。该层仅 K1、 K2、 K5、 K6 号钻孔有揭露,顶 板埋深 11.65 16.70 m、平均 14.86m ;底板标高-19.08 -18.1

12、5m、平均-18.65m; 厚度 0.553.50m、平均 1.79m。-6 层中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一般,主要矿物成分为 石英、长石等。该层仅 K3、 K8、 K9 号钻孔有揭露,顶板埋深 16.7017.60m、 平均17.30m;底板标高-18.60-17.30m、平均-18.07m;厚度0.500.70m、平均 0.57m。 层一冲湖积相成因(Q3al-1):主要为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性土,下部为 灰黄色粉砂及中砂,该层共分为 3 个亚层: -1 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局部夹兰灰色或灰白色,湿,可塑硬塑,稍 有光泽,含铁锰质结核及浸染,局部含石英质砾石。该层分布普遍,均有揭露

13、, 顶板埋深12.2018.30m、平均17.50m;底板标高-26.75-23.65m、平均-25.18m; 厚度 5.508.10m、平均 6.73m。 -2 层粉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较差,主要矿物成分为 石英、长石等。该层分布较普遍,仅K6、K10号钻孔未揭露,顶板埋深17.70 25.25m、平均 23.98m;底板标高-28.28-25.70m、平均-26.36m;厚度 0.702.50m、 平均 1.28m。 -3 层中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差,主要矿物成分为石 英、长石等。该层零星分布,仅K6、K8、K10号钻孔有揭露,顶板埋深24.30 26.20m、

14、平均 25.43m;底板标高-27.45-25.75m、平均-26.64m;厚度 0.701.40m、 平均 0.93m。 层一冲湖积相成因(Q3al-l):主要为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性土,下部为 灰黄色粉质粘土混砂及粉砂,该层共分为 3 个亚层: -1 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夹少量兰灰色,湿,可塑硬塑,稍有光泽,含 铁锰质结核及浸染。该层分布普遍,均有揭露,顶板埋深19.7527.30m、平均 25.54m;底板标高-36.05-32.15m、平均-34.17m;厚度 5.009.60m、平均 7.55m。 -2 层粉质粘土混砂:灰黄色,湿,可塑硬塑,土质不均,混大量粉细 砂,局部含石英质砾石。该

15、层零星分布,仅 K5、 K7、 K9 号钻孔有揭露,顶板 埋深 33.0533.20m、平均 33.12m;底板标高-36.44-35.48m、平均-36.01m;厚 度 1.302.95m、平均 2.38m。 -3 层粉砂:灰黄色,灰白色,饱和,中密密实,分选性较差,主要矿 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等,含石英质砾石,局部富集。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在 K1、K3、K4、K8、K10号钻孔有揭露,顶板埋深23.3535.10m、平均31.95m; 底板标高-36.60-34.50m、平均-35.75m;厚度 1.203.80m、平均 2.14m。 层一冲洪积相、洪坡积相成因(Q1-2al- pl、Q1-2dl- pl ):主要为灰黄色硬塑 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