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4563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词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古诗词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古诗词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词三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难点】 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搜集思乡怀亲的古诗词。2.搜集关于诗人的简介、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其他作品。 3.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 1.导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 1.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3、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赴任途中,经过瓜洲,离家乡近在咫尺,于是感叹,写下这样一首诗。 3.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6个多音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三、品读,读画结合悟诗情。 1.自读自悟。(1)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幅画,那么画中会有什么呢?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思考问题。2.小组合作。 在小组中试着说说大意。 3.互动作画,品悟诗情。(1)品

4、悟1、2两句。 引导学生紧扣诗句,展开想象,运用简笔画板画出长江、京口、钟山、瓜洲等地点及诗人、小船等景物。 A.抓住“一水间”,画出长江、京口、瓜洲。 B.抓住“几重山”,画出钟山。 C.启发学生想象:钟山是诗人今晚船过夜的地方,在这里还应画些什么?相机板画出诗人、小船等景物。 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板画的内容。 抓住“只隔”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并指导个性朗读。 A.从“只隔”、“一水之隔”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B.如果是你,离家这么近,你会想到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两句诗。激情引读1、2两句。是呀,仅仅隔着一道长江,仅仅隔着几重山,怎不叫人想回家啊?引读“京口瓜洲一

5、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2)品悟3、4两句。过渡:诗人离家这么近,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齐读3、4两句,并继续根据学情互动作画。品悟“明月”。组织学生议一议:“明月”应画成弯月好还是圆月好?品悟“绿”字。A.过渡:画中还应补充什么?引导学生紧扣“春风又绿江南岸”展开想象,画出“绿树”、“绿草”、“红花”等景物。B.引出“绿”字。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认为这句诗中诗人哪个字用得最美,最能让人浮想联翩?C.启发想象。从这个“绿”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在你的印象中,江南的春天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描写江南春天的美文、美诗词、词语等自由表达。 D.小结“绿

6、”之妙:一个“绿”字,它引发了我们多少联想,又为我们展现了多少幅江南春景图啊,真是一字用妥,尽得风流!品析“又”字,引读入情。A.启发想象:一个“又”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紧扣“又绿”的理解感悟诗人“离家久”。B.补充资料,创境激情。师:是啊,春风吹绿一回又是一年,王安石21岁就离开故乡,考取进士后,为官四方,到写这首诗时,他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同学们,三十多年呀,四百多个月,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呀!一年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十年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十多年都过去了-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

7、验。 1师: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师: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见月思归 思乡浓 第二课时 秋思一、情景导入,激发“思”情。(出示月夜图)看着这轮明月,你想

8、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1.解读诗题。“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2.初读设疑。 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3.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9、指名读,老师纠正读音,注意多音字。三、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一)品读“见秋风”1.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老师点评)2.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孤独、忧伤、寂寞)3.指名读秋思,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四

10、、悟读古诗,品味“思”意。(一)品读“意万重”1.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欲作家书)2.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3.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他对 年迈的父母 写道: 他对 和睦的兄长 写道: 他对 乖巧的小妹 写道: 4. 总结朗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1.过渡: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

11、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2.“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思念 牵挂问候 (意万重)3.过渡:千言万语浓缩成了“意万重”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4.解读“又开封”。“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5.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 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6.总结朗读。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五、简介作者,总结全诗。1.过渡:诗人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

12、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2.张籍简介。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3.小

13、结: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 思乡 第三课时 长相思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1.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2.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1.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2.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3.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像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