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454522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教学设计之二伊通镇第五小学 闫新宇一 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狼?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反馈:A:(凶恶、凶残、残忍、不讲理、狡猾、爱吃小动物)B:(温柔、温和、善良、可爱、柔弱、有礼貌、可怜)2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题-读题。3 过渡: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和的小羊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二 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1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2 交流体会:狼要吃小羊了,危险吗?3 自由读:请小朋友在读读这句话,把当时紧张、危险的

2、味道用朗读来表现出来。4 抽读:谁的朗读能让大家一听,就觉得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小羊。5 齐读(配乐)。三 体会“非常”1 狼看见小羊就想把它吃掉,想到了怎样的程度?课文第二自然段里有一个词,谁能把他找出来?(板书:非常)2 谁能把“非常”换个词语?出示句式:狼(真、可、极、特别)想吃小羊。3你们能看图说说狼当时的样子吗?4从狼的这副嘴脸我们可以猜测,它在想什么?5好,现在谁能看图,把狼当时的样子和它的心理连起来说说。四 体会“借口”1 小羊已经处在危险中,但他并没有做得罪狼的事情,那狼怎么可以吃小羊呢?(找借口-板书)2 什么叫“找借口”?(找理由、找刺儿、找麻烦)3 是啊,狼有意找毛病,存心

3、编造理由,说明狼不仅凶残,还十分狡猾。4 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几次借口?请你找一找,课文那几段是写狼找借口要吃小羊?(三次)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读课文第2、4、6三个自然段,看看狼找了哪些借口,有横线划出有关句子。5 反馈:(1)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2)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3)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反正都一样。是这三个句子吗?请你们轻轻地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那应该加上什么标点呢?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分别加什么吗?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狼非常想吃小羊,所以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一次比一次凶,在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读。教师引读。6 那你们认为狼找的借口能成

4、立吗?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理由不成立?7 全班反馈交流:A:(出示句子)经过研究,你们相信小羊会弄脏狼喝的水吗?理解“上游”,引出“下游”;从图上看,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小羊得出这样的饿结论: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谁再用坚定的语气说说你们得出的结论。谁能连起来说说。所以小羊对狼说的第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句子),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点评:抓标点、抓提示语、抓理解)指名读,男女分开读。B:小羊希望和狼讲道理,但是狼竟然又怒气冲冲地找了另

5、一个借口(课件出示),你们相信小羊在背地里说过狼的坏话吗?你们研究出的结论是什么? 谁能用“因为所以”替小羊说一句话吗? 是啊,可怜的小羊听到这样的话,都喊起来了,为什么? 这时小羊的话该怎么读?C:狼一次又一次地找借口,结果都被小羊驳回了,我们一起读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全班交流。五 小结拓展1 小结:看来狼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对狼讲道理是没有用的。2 假如你是小羊,你也遇到了这只狼,你会和它讲道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对付它?六 板书设计:非常狼小羊借口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学生课前准备:(1

6、)自学生字。(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4)画纸、彩笔。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

7、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

8、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教学思路: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9、。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教学预设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预设为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

10、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百度课件】登鹳雀楼教学课件)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百度图片】鹳雀楼【百度百科】【百度图片】image.baidu/i?ct鹳雀

11、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百度知道】zhidao.baidu/question/8677850.html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

12、顿和语气。【百度视频】v.ku6/show/8Ap02xFR90betk41.html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百度网页】登鹳雀楼电子教材xxyw/sl/index.aspx?KindID=370&Type=299&FileID=4103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3、写笔顺、描红练习,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

13、比一比,谁写得更准确漂亮。4、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5、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图在同座位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百度网页】登鹳雀楼电子教材xxyw/sl/index.aspx?KindID=370&Type=299&FileID=4104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2、交流:(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习第一、二句诗: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师带读。2、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你能把这黄河入海的气势通过朗读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读、赛读。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2)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生说。学习第三、四句诗:1、师设置情境: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你想不想看到呀?其实诗人王之涣也很想看到。小朋友们想一想要看到更远更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