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4538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1 专题强化训练17 小说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强化训练17小说阅读(一)(建议用时:50分钟)一、(2019盐城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水的天空落了雨非鱼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牛娃刚过十四,长得

2、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牛娃娘出了窑,抺一抺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后半晌,牛娃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牛娃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

3、地吃,光明正大地吃。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箅子上摞起来。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半后晌,

4、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天柱,牛娃哩?”“在后头。”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他们都说在后头。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

5、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人大笑似的鸟叫。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时,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把牛娃

6、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牛娃倒跟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蛇走了,把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听不见。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啥,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哩。”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用简笔勾

7、勒的方式描绘了观头村和顺丰饶的风貌,这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暗示了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纯朴善良。B小说描写有关牛娃吃煎馍的情节,既有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有塑造牛娃形象、使其更加丰满的作用。C小说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以及牛娃娘和天柱去寻找牛娃时沟里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牛娃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品质。D小说中对于牛娃娘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可以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的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而对孩子十分疼爱的人。解析:选C。“详细描写了牛娃跟着天柱叔在山上割蒿的情形”错误,梳理小说内容可以发现,文中并没有详写“在山上割蒿的情形”。2小说中喜顺爷这一人物十分重要

8、,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答: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主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等几个角度思考。首先应回到原文,找出与喜顺爷相关的情节,小说开头三段写到喜顺爷是观头村“这个世外桃源的魂”,他提醒雨水节气即将到来,催着儿孙侄娃们积肥耙地,并夸赞鼓励牛娃是坐朝廷的料儿;后文写到喜顺爷组织人进山找牛娃,呵斥天柱的玩笑话,并夸牛娃是“老牛家的顶门杠”。从这些可以看出,牛娃的割蒿与喜顺爷有关,牛娃的整个行动离不开喜顺爷的推动;喜顺爷作为观头村的精神领袖,对牛娃的鼓励与评判,丰富了牛娃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据此组织语言,分条作答。答案:从情节上看,喜顺爷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

9、作用。小说由开头喜顺爷的喊叫引出雨水节气,为下文写牛娃上山割蒿一事做了铺垫。从形象塑造上看,丰富了牛娃的形象。喜顺爷对牛娃的评语,如“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这是老牛家的顶门杠”,使得牛娃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从主旨表达上看,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喜顺爷善良、慈爱、见识广,是观头村“这个世外桃源的魂”,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赞美与追求。3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效果。答:解析:作答时应先细审题干,题干中明确说了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时可从“意味深长”这一角度切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内容上,最后一段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是议论。具体来看,“天空飘下润

10、润的”,联系上文的故事情节可知,此处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人物内心的欢愉之情,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看来又是个丰年”,表面上是说春雨将带来庄稼的丰收,实际上寄寓了对牛娃成才的期盼,一语双关。结构上,写天空飘落雨丝,照应了文章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答案: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看来又是个丰年”一语双关,表面上指春雨会带来庄稼的丰收,暗寓逐渐成长起来的牛娃将会成才;写凉凉的、润润的雨丝从天空飘落,照应了文章标题与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滑雪美罗宾西尔弗曼十

11、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

12、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真过瘾!”我喊道。“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

13、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

14、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

15、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位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绪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解析:选B。B项,“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无中生有,从文中的信息并不能看出父子两人滑雪技术高。5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