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45268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 “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辨证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 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 、中医护理评估 2 、中医护理诊断 3 、中医护理计划 4 、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人a-r

2、然 自五行五臟亠八腑五K五體五志五液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時木肝Fg目涙酸主冃牛亠風rml-iV春/腸 、 d脉喜汙苦JLJ長暑南夏脾胃口肉思涎甘黃优濕LE夏 長金肺腸 大悲J3.1 涕辛白收西秋水醫K 序耳骨Snl咸藏ar北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 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 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 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 的概括。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3、、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 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 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 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 “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 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 方法有多种, 主要有八纲辨证,

4、 病因辨证 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 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 进行综合分析, 以探求疾病的性质、 病变部位 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 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 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 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

5、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 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 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 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编辑本段一、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 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 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 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 病程短、病位浅

6、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 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 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 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 表证又分为表寒、 表热、 表虚、表实证。 1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 或有汗,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 脉浮细无力。 2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

7、宜。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以免 邪遏于里不得外达。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卧床。愈后应注意经 常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 、饮食护理 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表寒 证,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 可适量饮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要注意避免病人吃得过饱。 4 、用药护理 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药宜加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5 10 分钟即可。 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以取汗。 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不可过汗以免伤及正气。如汗出热退, 表解身凉,不必再进解

8、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应继服解表 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 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淋家”、“衄家”、“出血家 ”禁或慎发 汗,阳虚或阴虚者禁单纯发汗。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 薄白而润,脉浮紧。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 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治则:辛温解表。常用方剂:麻黄汤2.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 薄白不润,脉浮数。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

9、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 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常用方剂:银翘散。3.表虚证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常用方剂:桂枝汤。4.表实证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脉浮而有力。治则:辛温解表。常用方剂:麻黄汤。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 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 不润,

10、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 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 结合病人体质, 以有汗无汁为依据。 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 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 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 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 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

11、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里证要辨别 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 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 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 均属里证。 表证舌苔常无变化, 或仅见于舌边尖红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1 、病情观察 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2 、生活起居护理 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增减衣被。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

12、。3 、情志护理 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4 、饮食调护 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者,应适量饮用绿茶、西瓜汁、绿豆汤等,以清热生津止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 品。5 、对症处理(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 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 苔黄白相兼,脉眩。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 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治则:和解

13、表里。常用方剂:小柴胡汤。(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 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 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 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编辑本段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 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 现的证候。所谓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 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

14、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 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 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 脉沉迟。治则:温中祛寒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护理原则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 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温应适度偏高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忌 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盖衣被。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

15、者,要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 保持气机调畅。 4 饮食护理 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姜糖 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以助驱邪 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 5 用药护理 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药宜温服(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 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 这里所指为里热证。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 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 盛故见脉数。治则:清热法。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