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44982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共19篇)(DOC 48页)(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的选定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记得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后,在总

2、结和评议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的意见是:任课教师对老子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说是很好的了,教师为了讲好老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文字史料的运用,又有音像材料的播放;教师既深入浅出地讲明概念、事理,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考虑不周的,这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从所使用的教科书来看,该课有三个子目:老子、孔子、百家争鸣。教师对老子这一子目的教学下了很大的气力,展开了一些教学活动,也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就使得后两个子目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显得紧张,

3、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恰恰是后两个子目,即孔子和百家争鸣。所以,如果说这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失的话,就是在教学重点的选定上。什么是教学重点呢?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所以

4、,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这好像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课程标准上只是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科书上也是将这些要点按顺序编排和叙述,都没有明确说明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到了几项史事,要确定哪些史事属于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例如,前面提到的这节课中,百

5、家争鸣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应该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再如,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主要涉及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个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要选择哪一个是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如何。由于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者相比较,赤壁之战对历史局势发展的决定意义更大,因而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处理,可以侧重于后者。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历史教材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有着自身的系统,在选择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到某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6、,考虑到该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一般说来,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例如,前面那节课中涉及到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

7、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赵州桥,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相关的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赵州桥的具体描述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建筑结构的分析及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影响上面。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在选定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教学上的重

8、点,包括知识上的重点、认识上的重点和教学活动上的重点,是构成一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重点。对于这样意义上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的切入。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2)重点的激活。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3)重点的丰富。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相关的教学课件等;(4)重点的认识。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5)重点的巩固。这是指对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

9、总结等。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在进行重点的教学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在一节课中设定的教学重点过多,造成每一个重点都很难突出;对重点的处理出现偏离,如若将鸦片战争的背景作为重点,在讲述时如果详细介绍鸦片传入中国的路线,就显得有点偏了,而是应该侧重在鸦片泛滥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上,这样也有利于引出禁烟运动;还有就是重点的空泛,未能具体、形象地展现重点,只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泛泛而论,使得重点的学习不能深入。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

10、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细节的重要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历史课,他们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课题都是辛亥革命。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一位教师说: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讲述的: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

11、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两位老师在讲述时,都是带着激情的。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想讲好黄花冈起义的情况,尽力表述出革命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精神。但是,他们两人的讲述及其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前一位教师多是用词语来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一般化,学生听后留下的具体印象不会很深;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以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为作为代表,用细节来展现当时激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革命党人的英勇形象。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好。这里,涉及到历史教师在

12、课堂讲授时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史事叙述中的细节。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记得我的一位业师黄一欧先生曾说过: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

13、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上面提到的后一位教师的讲述,就是以黄兴被打断的手指和喻培伦胸前挂着的大筐这样的细节,将两位革命党人在战斗中的形象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再如,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一般的做法是简单提及谈判的地点、时间和双方代表,然后转入条约的内容。有位教师在这平淡的介绍中,加入了谈判时的一个细节:伊藤提出一个月内交割台湾,李鸿章说:贵国何必这么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回答说:尚未下咽,饥甚!这一问一答,活现了二人的嘴

14、脸,也典型地表现出谈判的气氛。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这对历史教学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现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其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我党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讲得干巴巴的。而我听过一位教师讲这节课,却是非常的吸引人。他具体讲述了“米棉之战”的过程,如投机商哄抬物价;中央财委周密部署,组织各地急速运粮到上海;就在物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突然在各地同时敞开抛售,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无法招架,

15、受到致命打击,等等。由于教师的讲述具体翔实,情节起伏,讲得真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解决。既然细节很重要,那么,在运用细节时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是细节的来源。真实的细节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上面所举的几个实例,都是有史料根据的。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史事的细节,需要平时广泛阅读,留心搜集,尤其是在备课时认真查阅有关的资料。特别应注意的是,在叙述细节时不要随意地编造、想象和拼凑,否则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记得有一次听课,任课教师是这样讲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景象的: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

16、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这一小段的细节描述,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但是,这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与史实却多不相符:(1)长安城的“市”与“坊”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不是所有的街巷都可以开店;(2)唐三彩在唐朝时主要是作为陪葬的一种明器,而不是作为工艺商品出售;(3)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禁止夜间行走,更没有夜市。这样全凭想象的细节,不是历史的真实。所以,细节虽细小,却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往往是出在细节上。其次,是细节的选择。史事的细节有很多,不可能在课堂讲授时都用得上,这就需要对细节进行筛选,根据教学重点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像喻培伦这个人物,是有很多感人的事例的,如他在革命党人中被誉为“炸弹大王”,曾因研制炸弹身负重伤,左手残废;在起义前他三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