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449703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一、填空填(15%)1、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 ,揭示教育规律。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 。3、 、 、 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4、学生是教育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等五个方面。6、在课程结构上,小学阶段以_ _为主。新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_、_、_三级课程管理。7、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 。8、新课程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要求在教学中达到 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9、 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0、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 的学习方式。二、选择题:(10%)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

2、生了夸美纽斯的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师论 E.理想国 2、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E.康德 3、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 _。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4、“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_.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5、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_。A.凯洛

3、夫 B.赞可夫 C.苏霍林斯基 D.巴班斯基 E.马卡连科6、教育专著学记的整理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E、乐正克7、“学而时习之”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巩固性8、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9、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10、“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三、问答题(15%)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你是如何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3、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本业

4、务刊物和上面的一篇印象最深的文章。四、论述题(20)1、你是怎么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的,举例来说。2、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可是很多老师认为,由于生数太多,我们的课堂还是要强调统一要求,强调学生按老师说的去做,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至于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不能浪费这个时间。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在课堂上是怎么处理的?五、评析题(20%) 1、请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教学片断,并进行评析。六、案例分析题。(20%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1、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5、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某个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2、“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请举例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某个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教育理论测试题五、你所教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什么?六、温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到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的讲话中说: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了解,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结合温总理的讲话,谈谈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和在课堂上如何

6、加强学生的思维?1.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2.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1)让学生分析研究学习的材料;(2)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概括大意;(3)应用得出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4)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七、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哪些?1.什么是教学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升华认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在反思中得到发展。2.课后反思的内容:(1)设计与实施的比较;(2)教学中的成败得失;(3)教学机智与灵感。八、学

7、习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边工作边学习研究”是目前教师的主要工作特征。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目前教师应学习哪些主要内容,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1.教师应学习的主要内容:(1)教育理论;(2)学习专业知识;(3)先进教学经验;(4)教育技术。2.教师应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1)教育理论;(2)课标、教材和学情;(3)教法、学法、教学策略;(4)教育技术手段;(5)教学现象;(6)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综合素质测试题 一、选择1、 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A、课程 B、学科 C、教师 D、学生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 课程。 A选修 B、必修

8、C、学科 D、分科 3、考试命题要依据 ,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A、课程标准 B、教材 C、考试说明 D、教学大纲4、新课程要建立一种 的评价体系。A、发展性 B、创新性 C、创造性 D、实践性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 为主要目的。 A、道德素养 B、人文素养 C、过程与方法 D、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6、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A、校本教研 B、课堂教学 C、教学研究 D、教学反思 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育活动中要遵

9、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C、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9、 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学预设 B、动态生成 C、关注与倾听 D、兴趣10、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环境意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A、 B、 C、 D、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

10、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13、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5、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6、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是( ) A 、校长 B、制度建设 C、

11、求同存异 D 、 教师素质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精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是哪个教育家的思想。( )A、 孔子 B 、 韩愈 C、孟子 D、老子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

12、、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22、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是( )A、布置作业 B、课堂讲授 C、复习 D、教师点评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26、备学生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 )原则。A、客体性 B、发展性 C、平等性 D、指导性 27、备课就是要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 )。A、最近发展区 B、桥梁 C、楼梯 D、平台 28、阅读是学生的(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29、所谓“自我反思”是指( )A、是教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