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交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42879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交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交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交(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书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道题很多学生在态度上不重视汉字的规范书写;没有及时纠正写错的字而形成不良书写习惯(写错别字、笔顺笔画不规范)要加强诗词书写(默写)训练。2. (2分)拼音、字形做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拼音、字形颠倒位置;全改拼音或词语;改的是没加点“篷”、“萧”字;把正确的(hu、禁)改为错误的(hu、襟、经);胡乱填写词语。4. (2分)成语运用主要问题:选择题,理解错;看错题。原因分析:常用成语的积累少,囫囵吞枣,忽视理解给教师的建议: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可使文笔生辉,要积累大量的常用成语。5. (2分)病

2、句主要问题:(选择题)难以辨别病句原因分析:受错误的习惯表达影响;平时对常见的病句类型不熟悉;阅读少,语感差,在阅读病句时无法感觉句子有语病。给教师的建议:对病句进行分类,开展专题教学,多动笔训练,6. (2分)仿写仿写句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没认真研究例句结构特点,草率答题;不按照要求仿写,改变句子结构,更换关联词。7. (3分)名著常识主要问题:(选择题)选项错误、判断错误原因分析:不了解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8. (5分)请假条对于应用文的更在题型,很多学生标题不写请假条;称谓不顶格或不写冒号;更改正文内容(改事件,改请假天数,改请假人);正文信息不全(缺少请假的时间或天数);“此致敬礼”格式

3、不对;落款时间与正文不匹配(落款时间写6月26日,正文的明天就成了6月27日)或与请假人颠倒位置;落款写到方格外,导致电脑切片把落款切割到下一张。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默写(8分)9.诗句默写主要问题:写错别字,添字漏字;答错位置原因分析:第1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是区分题,有一点难度,其他7句算是送分题。(二)古诗词阅读(5分)10.(2分)古诗词:品词主要问题,分不清词牌与题目,所填字有词牌中的“破”,有正文中的“快”、“霹雳”等;不理解词风的豪迈雄浑,抓不住重点词,不少考生填“赋”。11.(3分)古诗词:感情对于诗歌的赏析,学生还是不理

4、解词的主题,或理解不全面;答题不规范(怎样问就怎样答)(三)文言文阅读(12分)12.(2分)主要问题:(选择题)B、D涂改不清,对课文脚注关注不够,复习不到位。13.(4分)主要问题:空白;错答,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用功不够,词语掌握不好。14.(4分)主要问题:不理解句意,不会翻译;关键词翻译不对,翻译不成句,不符合现代语法,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用功不够,没学好。三、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记叙文阅读:回家(14分)16.(2分)主要问题:读不出文章的主题思想17.(3分)主要问题:空白;写错;不按要求答题(写不到3点),不理解题目中“熬人”的意思;不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不会提取信息。18.

5、(3分)主要问题:18题的答案写到19题上;不懂人物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混淆19.(3分)主要问题:答错位置,把19、20题的答案写到17题的(2)(3)题上,涂改不清,难以辨认。混淆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三大文体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掌握不好20.(3分)主要问题:20、21换页错位答题;题干信息理解错误,题目要求对自己的父亲说,却写成了对文中父亲说,在考场要淡定,认真审题(二)说明文阅读:红树林(11分)21.(3分)主要问题:特征概括不全;归纳不对,对“特征”理解错误22.(2分)主要问题:理解错误,不理解三大说明顺序23.(3分)主要问题:23、24错位答题;表述不规范,答案不完整(没

6、写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看题不完整;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混淆24.(3分)主要问题:向下越位答题,:学生认为,答案写得多是好事;或担心不完整,尽量多写;不懂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达不到点上。四、写作与表达(50)25. (50)主要问题:记叙性文体,记流水账,平铺直叙,没有重点;议论性文体,说理不严密,逻辑性不强,很少使用举例论证,缺乏说服力;字数不够;主题单一、雷同;抄写阅读材料或作文材料,作文训练脱离生活实际,假大空等套作横行,写作几乎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思维僵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联想与想象;不关注民生类社会热点,对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浪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学生整日整夜被习题捆绑住,不参加家庭劳动(主要是家长的因素),不参加社会活动,生活阅历几乎为零,写作没有源头活水,只能旧调重弹、瞎编乱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